朱志昊

作品数:10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协商民主法治历史变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法律问题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现代法治研究》《法治社会》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历史变迁与法治整合
《现代法治研究》2019年第4期50-61,共12页朱志昊 卢作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语境下人大决定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BFX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要全面把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必须将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考虑在内。实际上,其与1982年《宪法》颁布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定职权制定而来的"法令"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的"法令"具有四层含义:一是经...
关键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法令 人大决定权 
规范与事实之间:设区的市历史文化保护解读
《法治社会》2019年第6期32-42,共11页卢作峰 朱志昊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语境下人大决定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BFX031)资助
《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历史文化保护"意指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包括以文物与历史建筑为代表的物质形态文化遗存,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第一款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具有人文性、...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 地方知识 文化认同 法治认同 
地方法制的规范性及其理论困境被引量:4
《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3期52-59,共8页朱志昊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FX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8ZDXM13)资助
地方法制理论能够较好地阐释地方法制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贡献、作用与地位,但在规范性的阐释方面还存在知识论、历史观、话语权三大困境,即从能力优势推导出地方优位,从短期成效推导出普遍适用,地方自身的正当性诉求与中央...
关键词:地方法制 社会主义法治 法制理论 国家建设 能力优势 竞争关系 体制背景 大国治理 
昙花一现:汉晋间儒家治理的实践与困境
《岳麓法学评论》2017年第2期301-307,共7页朱志昊 
任何一种思想都可以有其魅力,但思想的魅力仅限于思想。一步差池,就会有大问题、大麻烦。佛家作为一种思维的方法,就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闷来讲有很大的价值,但如果拿来治国,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汉初高、惠、文、...
关键词:思想 儒家 思维 佛家 差池 方法 学说 净化 魅力 
论立法协商的概念、理论与类型被引量:21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4期184-192,共9页朱志昊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地方立法权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BFX024)
立法协商机制的发展促进了立法新常态的形成,其有助于提升立法质量、强化政协职能。在中国的语境下,立法协商主要是指人民政协在立法事务的过程中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的活动,其优势在于既能够保证立法过程吸纳多方意见、谋取最大共识,也可...
关键词:立法协商 立法新常态 协商民主 社会共识 意见表达 立法前协商 
人民政协法制化的理论基础与路径抉择——基于功能主义进路的考察被引量: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30-136,共7页朱志昊 
在实际运作中,人民政协组织具有"机关性"的特征。在应然理念层面上,人民政协制度则具有"场域性"的特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政治活动的运行平台,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生场域。基于结构主义的观点忽视了人民政协独特的政...
关键词:人民政协法制化 政治公共领域 政治协商程序法 
“白马之盟”与汉初政制——以政治正当性为线索被引量:5
《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35-47,共13页朱志昊 
在政治秩序内部探讨执政者的正当性,需要审视其中的权力配置与势力变迁。汉初刘邦与功臣、诸侯王订立的"白马之盟"就展现了这一层面上的政治正当性问题。各政治势力通过相互承认而达成共识,订立了这一具有基础性的开国盟约,其核心在于...
关键词:白马之盟 政治均势格局 政治正当性 集团分析法 
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定位被引量:1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51-55,共5页朱志昊 
目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给政治协商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我国的公共参与、政治协商事业也逐渐地从政府主导型转向了媒体驱动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选举民主的概念得到了扩充,协商民主就为更多人认同与接受。在这样的...
关键词:媒体驱动型公共参与 协商民主 准制度性公共参与 
论法律解释理论的形式语用学转向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第1期108-126,共19页朱志昊 
一、法律与语言关联的困境阿图尔·考夫曼(Arthur Kaufmann)曾经说过"法律是透过语言被带出来的",这句话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模式下,法律是普遍理性的表达,是立法者或司法判决宣示的产物。因此,语言就成为一种传达意义...
关键词:解释理论 语用学理论 法律解释 考夫曼 法律规范 司法判决 有效性要求 客观解释 法律文本 法律适用 
评论一:言以载道:话语商谈与权威重建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7年第1期15-17,共3页朱志昊 
“从‘权力’到‘权威’——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说理中的‘不捕说理’为视角”一文出自实务人士之手,但其中的理论水准与理论意识绝对不容忽视。司法权威的缺失,在当下中国是一个大问题。如何补救这一缺失,人们往往习惯于求助在宪政层...
关键词: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权力的分配 载道 理论意识 理中 主体性 独白式 合法性基础 可接受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