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羽

作品数:40被引量:8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化政治政治文艺时势意味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评论》《南方文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之间”作为征候——批评视野中的《我们夫妇之间》及其叙事难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朱羽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7ZDA270)的阶段性成果。
重探1950年代初围绕《我们夫妇之间》展开的批评以及萧也牧的自我批评,可以发现萧也牧创作此篇时的“试探”意味以及革命文艺的另一种路径。正如陈涌、丁玲等人所指认的那样,《我们夫妇之间》的症结在于“写法”,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
关键词:《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 批评 叙事难题 
“‘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圆桌讨论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4-17,共14页朱羽 王鸿生 贺照田 王光东 毛尖 张炼红 李雪梅 蔡翔 
蔡翔老师《1980年代:小说六记》^(1)于2024年夏出版,其接续并发展了《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2)中的相关思考,尤其是提出了“退后一步”这一极具方法论意味的观点。此书广泛涉及“1980年代”从哪些核...
关键词:文学研究界 上海大学 蔡翔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圆桌讨论 前三十年 学术研讨会 相关思考 
革命肃剧——重读《一个和八个》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朱羽 
一、为什么要写“革命家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一个和八个》是一部命运奇特的作品:一部尚未发表却已遭批判的作品,一部改编后成为第五代导演力作的作品,一部很容易被主观移情的作品。无论如何,它不仅标示出郭小川在某一特殊时刻...
关键词:郭小川 第五代导演 中国当代文艺 百花时期 《一个和八个》 抒情 命运 
阿尔都塞的“教益”
《东方学刊》2024年第3期107-114,共8页朱羽 
阅读阿尔都塞的著作会让人产生一种奇异的感受:很容易就能从中找到当代激进理论的“家谱”,可阿尔都塞的言说却又看似站在“正统”马列主义基础之上。一方面,他从内部对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于“起源—目的”构造的彻底批判;(1)另...
关键词:阿尔都塞 独自一人 战略 
“反封建”的多重意味与“乐趣”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版本对读及重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7期51-71,共21页朱羽 
方纪刊载于《人民文学》1950年1卷5期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因为“摆错”了“女人”与“政治”的关系而在新中国成立初遭到点名批评。不过作者1957年出版相关小说集时却没有放弃这一篇,而是在“批评”的基础上进行了几乎等同于重写...
关键词:方纪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 初刊版 1957年小说集版 
“合金钢”工人在“时势”中——论1950-1960年代胡万春笔下的王刚形象
《小说评论》2024年第2期155-168,共14页朱羽 
相比于草明的《乘风破浪》、艾芜的《百炼成钢》等更为知名且篇幅更大的工业题材书写,胡万春的创作代表着另一种值得探究的路径——工人作者如何书写工厂与工人。由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由工人转变为作家,胡万春身上体现出既“内...
关键词:艾芜 胡万春 草明 《乘风破浪》 工业题材 新文学 合金钢 
“古人”与“当代”——重释陈翔鹤的两篇历史小说
《现代中文学刊》2023年第6期72-79,111,共9页朱羽 
虽然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文史研究往往强调“厚今薄古”,但是对于“古”的书写又时常作为象征行为出现,这一行为不可仅仅化约为作者个人意图的展现,毋宁说是对于更广泛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回应。陈翔鹤创作于1960年代初的《陶渊明写...
关键词:陈翔鹤 历史小说 《陶渊明写〈挽歌〉》 《广陵散》 社会主义文化 
“批评”视域中的《洼地上的“战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6期19-29,共11页朱羽 
1954年针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最初批评聚焦于“纪律和爱情的冲突”,路翎在自己的“反批评”中,则希望承接住自发的感情与可能的“迷误”,并最终将之引向“正确的道路”。但通过重读魏巍、陈涌等人的“再批评”,我们亦能发现路...
关键词: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 纪律和爱情 批评与反批评 战士身份 
我的批评观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朱羽 
我的面目更像是研究者,而非批评家。看起来“十七年”文学—文化的世界是我的工作场地,历史的总体似乎是我追踪的对象。我有时也沉陷在文献当中。然而,“他们”的“提问”跟我的“提问”有何关系?沉入过去,是为了使过去与当下照面,是为...
关键词:支撑要素 批评观 工作场地 言说方式 审美趣味 提问 十七年 批评家 
“《新解读--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学、思想、历史》讨论会”专辑参会者被引量:1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4-45,共42页薛毅 吴晓东 朱羽 姜涛 冷霜 冷嘉  李国华 倪伟 
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我们今天请大家线上开个会,讨论一下新出版的“新解读丛书”中的《新解读——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学、思想、历史》(以下简称《新解读》)。这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个大汇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史 文学院教授 读书会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成果 新解读 参会者 重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