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丹芳

作品数:37被引量:11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铜鼓文化稻作文化科技史研究文化圈文化功能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传承》《自然辩证法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广西民族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摇摆的生活——广西南宁市农院路夜市流动摊贩研究
《传承》2016年第8期144-146,共3页钱丽宇 王新 韦丹芳 
2014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摇摆的生活--南宁市农院路夜市流动摊贩研究"(项目编号:201410608028)的研究成果
城市的流动摊贩具有实用价值与创新意义,以广西南宁市的夜市地摊为例,分析"地摊经济"的形成和现实作用,预测"地摊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管理职能范围,多听取摊贩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对地摊开放政策应设置一定门槛,...
关键词:“地摊经济” 流动摊贩 经济 就业 
融水苗族水碓制作技术调查被引量: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期57-65,共9页张金萍 韦丹芳 
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09QD006);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人树之间:融水苗族树文化调查与研究"
水碓,是一种以水作为动力,带动水轮转动舂碓运动的传统粮食加工机械,是古代中国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融水苗族规正屯水碓的类型、结构以及制作技术进行考察记录,并关注水碓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性技巧,发现水碓在制作技术上具...
关键词:苗族 水碓 结构 技术 
集体化时期广西桂北乡村的农业机械化实践(1956~1979)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5年第4期15-21,共7页韦丹辉 韦丹芳 
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一般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3YB070);2010年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9QD006)
上世纪50-70年代的农业机械化运动采用强制性制度推行的方式,力图变革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特征,针对这一历史事实,本文试图从广西桂北宜州市集体化时期实行的农业机械化实践历程出发.探讨宜州市农村机械化运动的成效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集体化时期 桂北 农业机械化 
抗战时期广西沙塘农业学术群体研究被引量: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第2期129-141,共13页韦丹芳 石慧 
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9QD006);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团队项目
抗战时期,沙塘有广西农事试验场、广西大学农学院、农林部广西推广繁殖站三个农业学术机构,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农业学术群体。这一学术群体具有战时集聚、战后分散,集"科-教-推"于一体,以经世致用作为其共同价值取向的特点。
关键词:农学史 学术群体 沙塘 抗战时期 
传统工艺调查研究方法探析——基于广西宜州传统水车调查研究案例的思考被引量: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陈虹利 韦丹芳 潜伟 
目前学界关于"传统工艺"的定义概念并没取得完全一致,但从两个分类标准来看,其研究的对象基本是一致的,而传统工艺研究的内容则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的工艺研究及其文化外延研究;通过对广西宜州传统水车调查研究案例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
关键词:传统工艺 水车 调查思路 研究方法 
试论铜鼓文化圈被引量:19
《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万辅彬 韦丹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铜鼓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研究"(03BMZ016)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
关键词:铜鼓 文化功能 文化圈 稻作文化 壮侗语族 
“农都”与抗战时期的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考古》2014年第3期294-299,共6页韦丹芳 石慧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广西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203YB070);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09QD006);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沙塘是抗战时期后方唯一仅存的农业实验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农都"。通过剖析抗战时期沙塘汇集的农业机构、进行的农事试验、成立的学术团体和开展的学术活动,认为抗战时期沙塘的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因地制宜、注重实地调查、侧重实用性研究...
关键词:农事试验 农业科学研究 "农都" 
中缅、中老跨境民族传世铜鼓比较研究被引量:4
《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25-29,共5页韦丹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缅;中老跨境民族铜鼓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9CMZ012);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东南亚铜鼓研究"的阶段成果
对中缅、中老跨境民族的传世铜鼓进行比较研究。老挝、缅甸、中国和泰国的黑格尔III型铜鼓在鼓形的设计上已基本定型,纹饰的发展规律基本相同,一些铜鼓纹饰非常相似,可能已有专门生产此型铜鼓的作坊,不排除四国在铸造技术上互相交流甚...
关键词:黑格尔Ⅲ型铜鼓 跨境民族 铜鼓纹饰 
第10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被引量:2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1期110-114,共5页韦丹芳 杨文定 万辅彬 
2013年8月9-1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10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传统工艺论坛在贵阳举行(图1)。与会代表共计100余位,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陕西、...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少数民族科技史 学术研讨会 传统工艺 论坛 综述 专业委员会 台湾地区 
甘蔗种植与壮族社会文化变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为例被引量: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40-45,共6页刘银妹 韦丹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缅中老跨境民族铜鼓文化研究"(09CMZ012);广西民族大学青年项目"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研究"(2011MDQN049)
20世纪90年代后,甘蔗的大面积种植导致壮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的调查显示,村民的生计方式由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生活方式从依自然而行转变为围着甘蔗转,经济性质也从自给自足转变为...
关键词:甘蔗种植 社会变迁 文化变迁 广西崇左 壮族 生计方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