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红

作品数:8被引量:1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一个女人》女作家洛蒂异国情调期刊封面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比较文学》《法国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文化与诗学》更多>>
所获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造人”神话的当代变异及伦理启示——评乌埃勒贝克的小说《基本粒子》被引量:1
《文化与诗学》2014年第1期348-357,共10页马利红 
法国当代作家米歇尔·乌埃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以隐喻的方式、科幻的手法,通过对植根于爱欲之上的两个同母异父兄弟的不同成长经历及结局的人性考察,构建了一出析离爱欲、革旧布新、科技'造人'的当代悲情神话。'造人'神话作为一个伦理...
关键词:乌埃勒贝克 “造人”神话 反人性悖论 伦理危机 
阿兰—米歇尔·布瓦耶的副文学观初探被引量:1
《法国研究》2009年第4期23-28,共6页马利红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学通化论’研究成果
阿兰—米歇尔·布瓦耶是法国副文学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副文学观由单数到复数形态的悄然转变,为我们深入考察该学派对"副文学"这一核心术语的界定、理论推演及其引发的思想冲击提供一个动态视角。他对副文学与文学之间由二分...
关键词:阿兰-米歇尔·布瓦耶 副文学 “文学他化” 
回归“游离”的矛盾书写——解读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被引量:6
《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110-114,共5页马利红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5K-01)
《一个女人》是一部矛盾之书,书写既是回归的手段,又是“游离”的表现。作者试图通过“边缘”、“越界”和“逃逸”的方式弥合回归与“游离”的矛盾,但事与愿违,这样形成的文本恰恰是无尽的二律背反。
关键词:安妮·埃尔诺 《一个女人》 法国 
双重书写:显性与隐性的“他者”——《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被引量:1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238-243,共6页马利红 
法国作家皮埃尔.绿蒂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是对20世纪初期遭受外强入侵后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典型书写。但在这重显性中国形象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重不易为读者觉察的隐性中国形象。对“他者”中国的这一双重书写体现着对殖民主义合理性...
关键词:中国形象 显性他者 隐性他者 双重书写 双重东方主义 
中国形象的书写转向——从洛蒂《北京最后的日子》的异国情调说起被引量:3
《法国研究》2006年第3期18-21,共4页马利红 
"暨南大学青年社会科学项目基金"资助。
L’exotisme est à présent un concept de l’écriture transculturelle réglé par le principe du relativisme culturel dans le fond de la mondialisation. Mais au cours du dernier siècle, dans Les derniers jours de P...
关键词:《北京最后的日子》 异国情调 中国形象 书写转向 
我与《中国比较文学》被引量:3
《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182-183,共2页马利红 
与《中国比较文学》初识于学院图书资料室,很偶然,却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默默钟情于比较文学方面知识的积累,“蓦然回首”间那精擎堂期刊封面向我投来的热烈目光吸引了我。我珍重地把它带回家,开始了与它的促...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 图书资料室 期刊封面 
复合过去时态中的“两大例外”
《法语学习》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马利红 
关键词:学习过程 过去分词 初学者 法语 口语 直陈式复合过去时态 性数配合 
小议法、英动词的“体”被引量:2
《法语学习》2002年第6期88-91,共4页马利红 
关键词:完成体 词项 持续体 学习过程 重复体 鲍文蔚 内心活动 来体 暨南大学 PARIS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