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勇

作品数:12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风景意象比较意识形态池莉小说朝圣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教育》《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作家》更多>>
所获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湘西世界”到“巫傩三部曲”:论肖江虹乡土文化小说的承创
《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3期52-57,共6页周爱勇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文学风景研究"(项目编号:2016SSD15);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自主招标课题"贵州毛南族风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JD2013057)阶段性成果
70后作家肖江虹出道不算早,也不丰产,却是一个匠心独运的作家。从2007年发表小说至今,肖江虹十年仅发表一个长篇,不足二十个中短篇,结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两部,共计约一百万字,年均十万字左右。相比丰产作家,肖江虹的创作速度已经够慢,...
关键词:文化小说 江虹 湘西世界 三部曲 文学创作 乡土 巫傩 短篇小说集 
文学风景研究的“文化转向”
《当代教育》2018年第2期12-14,共3页周爱勇 朱伟华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文学风景研究》(2016ssd15)阶段性成果.
传统的文学风景研究侧重文学风景的审美研究,在诗歌等抒情文体中将风景视为创作的抒情对象;在小说等叙事文体中着重风景的叙事功能和类型研究.进入21世纪后,文学风景研究发生“文化转向”.风景被视为文化建构、解构与重构的产物,文学风...
关键词:文学风景 文化转向 文学现代性 民族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权力) 
“华丽转身”的得失——从《千年短裙》到《我们这五年》
《当代教育》2018年第1期13-14,共2页周爱勇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文学风景研究》(2016ssd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千年短裙》到《我们这五年》是作家李文明的一次“华丽转身”,但这次“华丽转身”有得有失。其所得主要表现为用文学表达政治,在地方志和文学之间、在政治性与文学性之间寻找一个巧妙的平衡点、一个切当的融合点、一个活力的生长点...
关键词:《我们这五年》 《千年短裙》 “华丽转身” “大我”与“小我” 
在虚实之间:《离骚》《风赋》《大风歌》《秋风辞》“风”之意象比较
《当代教育》2017年第2期16-18,共3页周爱勇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文学风景研究》(2016ssd15)、《贵州毛南族风俗文化研究》(JD2013057)阶段性研究成果.
“风”的意象在古代诗歌辞赋中非常普遍,它们或虚或实,在文章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传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本文择取《离骚》《风赋》《大风歌》《秋风辞》四个“为王之作”,比较其“风”的意象在结构文章和传达情思上的异同,探析“...
关键词: 意象 结构功能 情思传达 “虚”“实”转变 
周承强军旅诗风景叙事研究--兼评诗集《远山如梦》
《当代教育》2016年第3期14-17,共4页周爱勇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文学风景研究》(2016ssd15)、《贵州毛南族风俗文化研究》(JD20130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承强军旅诗风景叙事将军人的爱国情怀、思乡怀人、孤独寂寞等共同情愫通过对军旅风景物象的感受与体认鲜明地呈现出来,在表现军人“大写”(伟大)一面的同时,又描绘其“小写”(平凡)的一面,勾勒出了立体饱满、真切感人的军人形象.
关键词:周承强 军旅诗 风景叙事 《远山如梦》 
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池莉小说《凝眸》的宏大叙事解构
《当代教育》2016年第2期29-32,共4页周爱勇 
池莉小说《凝眸》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新历史小说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虚构置换真实的叙述方式等特征。本文主要探究文本如何在主题内容和艺术策略上解构宏大叙事。小说在主题内容上,通过女主人公参加革命的动机、过程及对革命的认识,解...
关键词:池莉 《凝眸》 新历史小说 宏大叙事 解构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141-143,共3页周爱勇 
2011年11月26日至27日,由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主办、遵义师院承办、遵义师院中文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协办的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年学术年会在遵义师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得到贵州省社科联的高度...
关键词:学术年会 贵州省 文学 中国 学会 综述 贵州电视台 遵义市 
自然与“硬汉”:征服者的赞歌——张承志小说的一种解读
《作家》2011年第4期18-19,共2页周爱勇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项目“生态和女性双重视野下的张承志作品研究”成果,编号“研(2010)15”
征服者的"硬汉"形象是张承志笔下塑造的为数最多的人物之一。他选择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方式、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来塑造其笔下的"硬汉"。而他对自然的描写是工具化的描写,对自然的审美是工具化的审美。
关键词:自然 “硬汉” 征服 工具化审美与生态审美 
母亲
《当代教育》2010年第4期59-59,共1页周爱勇 
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脸上漾着笑儿,兴冲冲地跑着。在距他三四米的地方,一个中年妇女,缓缓蹲下身子。小男孩踮起脚尖,轻快爬到母亲的背上。中年妇女缓缓站起身,紧紧搂住背上的孩子。孩子把脑袋轻轻贴着母亲的脖子,发出咯咯的笑声。
关键词:母亲 中年妇女 男孩 孩子 
文化寻根背后的性别偏见——《北方的河》探微
《当代教育》2010年第3期67-69,共3页周爱勇 
张承志是寻根文学作家,其《北方的河》充满浓郁的文化寻根色彩。本文将从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象征意象两个角度分析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试图发掘其文化寻根中性别偏见的实质。
关键词:北方的河 审美特征 象征意象 文化寻根 性别偏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