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震

作品数:46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新华通讯社更多>>
发文主题:记者新闻新闻写作随想新闻记者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管理世界》《中国新包装》《新闻与写作》《中国企业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线”的报道怎样多起来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1期62-63,共2页庹震 
有人说:“会炒材料的记者也是有本事的。”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当记者的抓报道,原则是要有新闻。新闻的来源,一是记者从亲身感受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耳闻目睹得来的;二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如听他人说的,从各种各样的材料里...
关键词:新闻价值 现实生活 记者 材料 
注意抓“公共场所新闻”
《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4期69-70,共2页庹震 
1998年5月21日,新华社播出了记者牛爱民采写的现场特写,题目是《北京协和医院收费何其慢》(全文附后)。报道反映了这家医院在为患者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报道写道:"5月19日下午4时多,记者来到协和医院收费大厅,看到9...
关键词:公共场所 收费窗口 新闻 协和医院 1998年 现场特写 记者 新华社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二十七 当你成为“当事人”的时候
《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9期66-66,共1页庹震 
通常的情况,记者是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是以客观的眼光观察他人的社会生活,以“旁观者”的笔调描写出自己看到的一切。但是,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记者成了“当事人”。记者不是在“局外”而是在“局内”,记者...
关键词:当事人 社会生活 记者 局外人 旁观者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二十五 经济新闻要不要讲“时效”
《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6期73-73,共1页庹震 
现在有的同志认为,经济新闻时效不重要,早几天晚几天没什么要紧的。在这种思想作用下,一些同志在经济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新闻时效性,“最近”、“前不久”、“日前”之类的“模糊时间概念”到处可见,有的甚至连这类的“...
关键词:新闻时效性 经济新闻 时间概念 写作过程 模糊 同志 旧闻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二十四 会议新闻写作如何“里应外合”
《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3期73-73,共1页庹震 
会议新闻写作,是很有学问的,已有许多文章对会议新闻写作做了研究。这里,只谈一个小问题,就是记者要注意掌握“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新闻写作 写作方法 记者 
“剩饭”该怎么“吃”
《重庆国土房产》2009年第6期40-40,共1页庹震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关键词:“吃” 新闻报道工作 新闻单位 记者 
“反映报道”怎么写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2期58-58,共1页庹震 
有人会问:“反映报道”是不是就是“连续报道”?这里.回答是或回答不是,都不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这么表述:第一,“反映报道”的本义.应是在报道或披露某人某事某问题某现象之后.记者收集的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在...
关键词:连续报道 家庭成员 回答 记者 
“剩饭”该怎么“吃”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1期68-68,共1页庹震 
做新闻报道工作,"吃"人家的"剩饭"当然不是"最佳选择",记者能走在别人前面岂不更好?如何对待"剩饭",积极的态度与消极的态度,效果是不同的。"晚"已经改变不了,但变被动为主动,还是很有可能的。真正做到了,做到家了,别人很可能会忘掉抓得...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 记者 积极态度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二十一 掌握“事后比较”的窍门被引量:1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0期68-68,共1页庹震 
细心的记者,会通过"知己知彼"的"事后比较",在业务上不断进步和提高。而"坐井观天",会使自己看不到差距,找不到改进的方向,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也难以提高。
关键词:“知己知彼” 新闻业务 记者 
庹震讲新闻系列之二十 “新闻脑”为什么不能“闲”
《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9期61-61,共1页庹震 
记者的新闻脑,时常有三种状态。一是满负荷运转状态。二是半负荷运转状态。三是闲置状态。善于动脑子的记者,时时刻刻处于敏锐状态,对耳闻目睹的一切,产生出一种快速反应,不会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及报道机遇。
关键词:新闻线索 “闲” 快速反应 状态 记者 运转 负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