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兴

作品数:50被引量:5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金文西周金文秦汉用字古文字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中医药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秦汉简帛文献用字计量研究及相关工具书设计
《辞书研究》2022年第4期85-98,共14页张再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项目编号19YJA740081)。
秦汉简帛文献的用字习惯具有明显的流行度差异和流行期差异。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可以对这种差异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满足这种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相应的工具书《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关键词:秦汉简帛文献 用字习惯 用字地位 用字流行期 《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 
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的若干认识
《中国文字研究》2022年第1期89-98,共10页张再兴 林岚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批准号:19YJA740081)阶段性成果。
秦汉简帛文献中反映出复杂的用字面貌,从其变化的特点上看,既有趋势性变化,又有非趋势性变化,二者之间还存在过渡性特征。趋势性变化中,单一化发展与多样化发展往往并存,发展演变的路径复杂。而非趋势性变化的产生受到时代、地域等诸多...
关键词:用字习惯 秦汉简帛 
秦汉文字中{痛}之用字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
《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6期545-552,共8页张再兴 张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9YJA740081)。
秦汉简帛中{痛}这个词的用字形式相当丰富。各种用字形式在文献分布、时代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一种常见用字形式"恿",《说文解字》作为"勇"字古文,秦汉文字中也用来记{勇}。从秦汉复杂的用字情况来看,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文...
关键词:{痛} {勇}  用字 秦汉简帛 
秦汉出土文献记{韩}用字考察
《中国文字研究》2021年第2期72-79,共8页林岚 张再兴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19YJA740081)
出土文献中作为国名、地名、姓氏的{韩}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先秦时期,六国文字习惯借用“倝”来表示;秦系文字则习惯以“■(韩)”表示。两汉时期用字习惯有明显的时代差异。西汉早期继承秦系文字的特点,习惯用“■”记{韩}。西汉中晚...
关键词:秦汉出土文献 {韩} 用字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中国文字研究》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刘艳娟 张再兴 
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批准号:2018BYY007)阶段性成果。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
关键词:秦汉简帛 构件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文献用字研究二则被引量:1
《语言研究》2020年第1期90-95,共6页刘艳娟 张再兴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19YJA740081)。
基于秦汉简帛语料库,从用字选择、使用频率、词语搭配、文献分布类型等角度考察{漆}{圆}^((1))二词的使用情况,探讨同一个词所用字之间的关系及其使用规律与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期把握秦汉简帛文献的用字情况。
关键词:秦汉简帛 用字 {漆} {圆} 
秦汉简帛文献中病愈义字词计量考察被引量:1
《中国文字研究》2019年第1期81-88,共8页刘艳娟 王斯泓 张再兴 
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项目号:2018BYY007)阶段性成果
以秦汉简帛文献中病愈义词为研究对象,从用词与用字两个角度考察其使用情况。用词方面,梳理了秦汉时期简帛文献中病愈义词的使用变化规律。用字方面,从使用频率、文献类型、时代变化等角度考察了{瘳}{愈}等词的用字情况与特点。
关键词:秦汉简帛 病愈义 {瘳} {愈} 
基于秦汉简帛语料库的“倍”“背”记词变化考察被引量:1
《励耘语言学刊》2019年第1期19-32,共14页张再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BYY007)
现代汉语中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的'背'字产生于西汉早期。战国楚简中用'怀'字记录脊背、违背类意义。秦文字中用'北'记录脊背义,用'倍'记录违背类义。用字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西汉早期开始,'北'字增加义符产生'背'字,用来记录脊背...
关键词:秦汉简帛语料库 用字 记词   
从出土秦汉文献看“豆”“荅”“合”的记词转移被引量:3
《语文研究》2018年第3期31-36,共6页张再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秦汉出土实物文字数据库语料深加工研究"(项目编号:16JJD740011)的资助
文章在对出土秦汉文献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发现"豆""荅""合"三字所记词的变化呈接力式转移。"豆"字从最初记录食器转移到了记录来自"菽"字和"荅"字的"豆子"一词,"荅"字从最初记录小豆转移到了记录来自"合"字的"应答"一词。转移过程的...
关键词:出土秦汉文献    记词 用字 转移 
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疑问代词{何}的用字定型过程研究被引量:1
《语言科学》2018年第4期422-433,共12页张再兴 姜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770029)资助
文章基于相关出土文献语料库,从历时角度对疑问代词{何}的实际用字情况进行穷尽性的定量研究,考察其用字定型过程。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书写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可'到'何'的用字选择过程。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数量巨大的疑问代词{何...
关键词:疑问代词{何}   用字定型过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