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绍义

作品数:36被引量:2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散文《随想录》散文创作巴金研究重读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求索》《郭沫若学刊》《名作欣赏(上旬)》《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怀念吴定宇兄
《郭沫若学刊》2021年第3期75-76,共2页曾绍义 
中山大学吴定宇教授与我虽非同窗同乡(他是四川岳池人,六七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我是四川阆中人,六九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但我由衷地称他为兄--学兄、仁兄、大兄,因为他本来就比我年长几岁,更重要的则是他的学识、人品,特...
关键词:四川外语学院 著书立说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坚持不懈 同乡 
一幅画·一团火·一柄剑——再读《随想录》的随想
《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3期21-23,共3页曾绍义 
《随想录》真真切切、彻彻底底地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一位慈祥长者的"巴金形象",也让我们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一个"川人"的特点。这部大书的思想核心是如何"做好人",所有"讲真话"、反"奴性"、"寻理想"都是"做好人"的条件,前提则是人...
关键词:巴金 战士 长者 爱国主义 
别样的“新解”——谈郭沫若、闻一多先生对几首国风诗的不同理解
《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2期8-11,共4页曾绍义 
在郭沫若的题画诗中,有四首国风诗特别值得一提。作者不仅将原诗抄录,又以跋文作出新解,且皆书写于画幅之中,构成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而新解又是由谈论闻一多先生诗经研究相关内容引出,或赞同或异议,或补充或匡正,都有...
关键词:国风四首 不同理解 新贡献 
“绝望”中的呼号——从《寒夜》的末尾修改谈起
《当代文坛》2015年第6期79-81,共3页周威 曾绍义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又一创作高峰,其末尾的修改自初版本后即成"定稿",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修改本",它对提升作品的整体价值有深刻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巴金先生的遗愿,以此作为欣赏和研究的"底本"。
关键词:《寒夜》 末尾 修改本 
新世纪散文的新突破——论彭学明长篇散文《娘》的创新意义
《当代文坛》2014年第6期165-168,共4页陈羲 曾绍义 
长篇散文《娘》之所以引起"震动",主要在于它做到了立意新、笔法新、语言新,而这恰恰是散文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娘》的创新不但是新世纪散文创作的突破,也对散文的整体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即从新的立意与"力之美"、新的笔法...
关键词:彭学明 《娘》 力之美 个性化 陌生化 
巴金的“理想主义”与巴金研究的理想——读李存光编《巴金研究文献题录(1922—2009)》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年第2期316-318,共3页曾绍义 陈羲 
毫无疑问,巴金先生的一生是理想主义的一生,从他17岁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社会》(《半月》杂志1921年第17号),到他晚年抱病写出《随想录》,不断追求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并高呼'今天还应当大反封建,今天还应当高举社...
当代中国学者散文的新景观——评邹惟山散文集《此情可待》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期54-56,共3页曾绍义 
自从由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引起轰动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曾盛极一时,尽管对余氏散文有过多种争议,但它对我国当代散文的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确是无法抹杀的,只是在事隔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要使学者散文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发...
关键词:学者散文 散文集 当代中国 景观 《文化苦旅》 文学史意义 九十年代 当代散文 
留下历史的真相——贺《郭沫若学刊》100期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2期4-4,共1页曾绍义 
走过风风雨雨的25年,《郭沫若学刊》创刊100期了!在我看来,最值得祝贺和纪念的是她一身正气,坚持真理,敢于直面“郭研”中的歪风邪气并进行了令人信服而拍手称快的回击!这是当今学界最为宝贵也最为需要的品格。
关键词:100期 郭沫若 学刊 真相 历史 坚持真理 
艺术情感:从偶然到必然
《红豆》2011年第12期63-65,共3页曾绍义 
张冰辉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的散文作家,虽然她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总是"在追求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照自然与人生",尤以"围绕自己的生活际遇,直击自己的心魂,面对人性的焦虑、困惑和痛苦,砥砺和鼓励自己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关键词:艺术情感 散文艺术 散文创作 艺术个性 作家 人生价值 爱情 作品 偶然 启迪意义 
苏轼的酒趣诗文
《求索》2010年第5期226-227,共2页吴洲钇 曾绍义 
苏轼一生好酒,既把饮酒取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更从其中展现出一种"内全于天"的至高人生境界。同时"得酒诗成","乘酣以发真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忧愤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这...
关键词:苏轼 把盏为乐 内全于天 得酒诗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