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壮

作品数:11被引量:3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公司法公法责任契约责任犯罪目的共同故意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齐鲁学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政法论丛》《法学论坛》更多>>
所获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公司股东权利保护的衡平方法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3期195-195,共1页杨志壮 
在概念层面上.公司法是一整套相关权利和义务所构成的制度,这些权利义务谱系构成股东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石。股东权益保护在诉讼技术规则上的主要救济方法包括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股东诉讼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内外兼顾的衡平的...
关键词:股东权利保护 公司法 平方法 股东权益保护 股东诉讼制度 派生诉讼 有效制衡机制 权利义务 
公司股东权利保护的衡平方法被引量:3
《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99-108,共10页杨志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公司法民事责任的解释方法"(15CFXJ27)
在概念层面上,公司法是一整套相关权利和义务所构成的制度,这些权利义务谱系构成股东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石。股东权益保护在诉讼技术规则上的主要救济方法包括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股东诉讼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内外兼顾的衡平的诉...
关键词:公司法 股东权利 衡平保护 
公司法律规范分类研究被引量:1
《政法论丛》2014年第5期33-41,共9页杨志壮 
公司法律规范的种类应当包括强制适用规范、授权适用规范和推定适用规范。强制适用规范是强行界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公法和私法相融合的法律规范,授权适用规范和推定适用规范有助于私法自治原则的推行。解析公司法律规范的研究...
关键词:公司法 法律规范 分类研究 
公司法规范体系中的私法责任与公法责任被引量:6
《齐鲁学刊》2013年第3期91-99,共9页杨志壮 
多阶与多元法律规范的立法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公法与私法的立法技术趋同性。公司法中的契约要素集中体现于公司法的私法性质,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贯穿于公司法的始终。但现代国家私法层面的立法并不排斥任何公权力的介入,包括宪法规范...
关键词:公司法 私法责任 公法责任 
公司法结构中的契约规范分析被引量: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32-136,共5页杨志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比较法学视野中的中国法律价值的调适与整合>(09CFXZ16)的阶段性成果
权力是现代契约关系的一个支配性的特征,公司法中的契约关系尤其如此。公司作为合同的联结体,在其运作过程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首先表现为契约责任。公司行为特性决定了公司违法或违约行为也属于侵权行为。公司法作为管制与自治工具的公...
关键词:公司法 契约责任 公法责任 
法与权利的人性分析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09年第9期153-157,共5页杨志壮 
社会契约论之精神实质在于,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现代法理观念之社会契约,较之以往内涵有很大不同,它不仅适用于宪法,而且适用于部门法体系,以强调法应是代表公共意志这一理念。据此,契约论已具有普遍意义,并可将国际...
关键词:社会契约 权利分析 民权刑法 
“以人为本”法律价值探究及其法治理念构建被引量:4
《政法论丛》2009年第3期31-36,共6页杨志壮 
法律上重要的不是原创性,而是是否合乎民族性。普遍的法观念的确认,是对法的概念的综合性认知。法观念的形成,是认知个体传统法律文化的综合体现,包括法的概念、法的生成及法律发展史。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对构筑现代意义之中国法治具有...
关键词:法律价值 法观念 以人为本 法律原则 
证券投资者民事赔偿请求权之实现被引量:1
《政法论丛》2007年第6期42-45,共4页杨志壮 
投资者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其投资行为实属契约行为,但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亦可能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民事责任的产生进而出现权利受损主体请求权之竞合。证券投资者请求权主要体现为要求有关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行为人因其侵权行...
关键词:证券投资行为法律责任 契约责任 侵权责任 请求权竞合 
诚实信用原则的缺位与权利受损之救济——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之探讨被引量:5
《东岳论丛》2007年第6期162-164,共3页杨志壮 隋华山 
诚实信用原则是古典法学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复兴,它是欧洲大陆合同立法之精神。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在立法不足之情况下而补充法律之作用。
关键词:诚实信用原则 对价 可信赖利益 损害赔偿 
论我国死刑制度立法理念及其完善被引量:7
《法学论坛》2004年第2期74-78,共5页杨志壮 
本文首先介绍了死刑制度及其历史沿革,通过死刑存废之争,以及各国立法例的探讨及法律发展,指出中国现阶段不宜废除死刑,但应通过立法、司法等限制,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并对中国刑事法的发展提出立法预测———中国刑事法人道化。
关键词:死刑 死刑存废 死刑限制 死刑发展趋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