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晓庆

作品数:37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敦煌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丝绸之路中国艺术供养人文化佛教艺术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设计研究》《丝绸之路》《吐鲁番学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片治肯特Ⅱ号寺院哀悼图及其东传
《敦煌研究》2024年第5期65-74,共10页祁晓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21&ZD2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21XZS011)。
片治肯特Ⅱ号寺院主体建筑是一座四柱大厅,大厅南墙上绘有一幅巨大的哀悼场景壁画,有研究认为画面中的死者可能是伊朗史诗英雄夏沃什。这一哀悼场景也反映了粟特节庆“求天儿骸骨节”,这一节庆与夏沃什传说故事也有一定的渊源。这幅哀...
关键词:片治肯特 哀悼图 粟特 突厥 
《唐宋回鹘史研究》述评
《西夏研究》2024年第3期125-128,共4页祁晓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项目批准号:21XZS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敦煌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批准号:22VRC025)阶段性成果。
回鹘自产生、发展,到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古、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杨富学先生所著《唐宋回鹘史研究》一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
关键词:唐宋回鹘 沙州回鹘 吐鲁番文献 《唐宋回鹘史研究》 
亚洲艺术——来自片治肯特的一幅湿婆神像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董依梦(译) 祁晓庆(校)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艺术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编号:21XZ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者前言该文发表在俄罗斯考古出版物Kratine soobscheniia的第98期(1964年),考古学家别列尼茨基(A.M.Belenickij)发表了文章,关于最近在片治肯特(Piandjikent)遗址发现的两件与印度宗教艺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文物。
关键词:亚洲艺术 片治肯特 湿婆神像 
敦煌北朝交脚弥勒菩萨图像组合研究被引量:1
《五台山研究》2023年第4期15-21,共7页祁晓庆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21XZS011)。
敦煌北朝石窟造像当中有很多交脚坐像,其弥勒菩萨的身份几乎已在学界达成共识。经研究发现应该将交脚坐像及其座椅靠背上的织物折角视作一个完整的图像组合,在新疆石窟、河西北凉石塔、云冈石窟、犍陀罗和巴米扬佛教造像中找到了大量图...
关键词:敦煌石窟 交脚坐像 折角靠背 贵霜 
波斯文献中的新罗人肖像被引量:1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祁晓庆(译) 王荟(校)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1XZS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波斯语和阿拉伯-波斯语文本,经常将新罗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名。而且很明显,波斯文本中对新罗的描述不能与其他地名相提并论。《阿杰布-马赫鲁格特》是一件手稿的名称,它记载了波斯文学中有关土地、岛屿、海洋、动物、鸟类、人及习俗等奇...
关键词:萨珊 塔弗莱希 《库什王纪》 新罗 伊朗 
阿富汗北部发现的一个唐代中国手持镜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75-81,共7页 王嘉璐(译) 祁晓庆(校) 
最近在阿富汗昆都士地区发现了一面带有独特中国装饰纹样的带柄镜子,该文物很可能是十一世纪末或十二世纪初在中国制造的。由于带把手的镜子从来都不是预制的,虽然它被称为中国形制,但无疑是为了出口到当时占领中国北部的辽国而制造的...
关键词:昆都士镜 手持镜 铜镜 阿富汗 
战国时期——秦、燕、楚和巴泽雷克:历史的脚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63-67,共5页 吴洁(译) 祁晓庆(校) 
南西伯利亚的三个巴泽雷克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中国的古代文物,其历史年代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其出土实物的辨析,与其时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文物相类似。这与秦国不断西扩,与其时的中国北方并西北游牧民族建立联系,使其物产不断西进,在中...
关键词:巴泽雷克 中国古代文物 战国时期 秦国 文化物流 
5—6世纪中亚与中国佛教艺术之关系研究——以卡拉贴佩佛寺壁画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年第3期120-126,I0003,共8页祁晓庆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21XZS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地区发现了公元1—2世纪贵霜佛寺遗址,研究表明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本文选取卡拉贴佩佛寺壁画中有代表性的两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犍陀罗艺术和中国新疆、敦煌等地石窟艺术的比较,认为5—6世纪期间,犍陀...
关键词:中亚佛教艺术 乌兹别克斯坦 卡拉贴佩 壁画 
龟兹石窟王族供养人像的形式与意义——以踮脚尖的形象为例被引量:1
《西夏研究》2023年第2期105-113,共9页祁晓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石窟中的外来元素与中西文化交融研究”(项目批准号:21XZS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6—7世纪时期的王族供养人像,呈现出“模式化”的服饰和面貌特征,尤其是“脚尖站立”姿态和多人并排站立的图式结构,与伊朗和中亚艺术有极大渊源。其表现形式与龟兹王族身份的构建、宗教礼仪以及人们的观...
关键词:供养人像 踮起脚尖 伊朗 中亚 礼仪 
藏经洞部分画稿或为画工习作考
《中国书画》2023年第3期35-43,共9页祁晓庆 
敦煌保存下来石窟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3000多身,可谓数量庞大。虽然这些壁画和塑像并不是一个时代之作品,而是延续千年才形成的,但即便是放在某一个时间段来看,其营建的数量也是可观的。隋代国祚30余年,竟修建完成了70多个洞窟。如...
关键词:藏经洞 石窟壁画 绘画作品 洞窟壁画 塑像 画工 画稿 国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