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圣

作品数:27被引量:7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清代明清彝族故事祭祀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寻根》《史学集刊》《宗教学研究》《历史档案》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反思“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及其研究实践
《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38-52,158,共16页龙圣 
“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阐释拓展、广泛运用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较早在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使用,认为它先由历史学提出、后被民俗学继承和发扬的看法并不准确。从民俗学对“礼俗互动”的研究实践来看,目前相关探讨呈...
关键词:礼俗互动 概念史 多元视角 比较视野 
明清时期京鲁运河的盗贼及其防治
《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22年第2期72-82,共11页龙圣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明清京津冀鲁地区运河盗匪研究”(项目编号:19CLSJ09)的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常有盗贼在京鲁运河沿线出没,威胁往来粮船、官船、民船的航行安全,对民众生活、地方秩序和漕运畅通造成负面影响。京鲁运河盗贼来源广泛,其形成的原因,既与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有关,也与运河沿线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关。...
关键词:盗贼 社会治理 京鲁运河 明清 
明清时期京鲁运河的盗贼及其防治被引量:4
《民俗研究》2021年第6期74-86,159,160,共15页龙圣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明清京津冀鲁地区运河盗匪研究”(项目编号:19CLSJ09)的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常有盗贼在京鲁运河沿线出没,威胁往来粮船、官船、民船的航行安全,对民众生活、地方秩序和漕运畅通造成负面影响。京鲁运河盗贼来源广泛,其形成的原因,既与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有关,也与运河沿线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关。...
关键词:盗贼 社会治理 京鲁运河 明清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被引量: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2期164-169,I0003,共7页龙圣 
“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由1912年唐家伟等人创办的中华女子美术公司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920年底,1932年左右停办。该校以教授国画和湘绣为主,师资力量雄厚,得到众多社会名流的赞助,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推动美术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关键词:中华女子美术学校 唐家伟 美术教育 
清代冕宁的村庙组织、村治实践与村落内生秩序被引量:6
《民俗研究》2020年第5期42-54,158,共14页龙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川西南浅山地区移民研究”(项目编号:19BZS154)的阶段性成果。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四川冕宁各村修建庙宇之风大兴,围绕修庙、祭祀而形成的村庙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在村落管理和秩序维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村庙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庙会,组织村民(会众)轮流祭祀,强化了村落内部关...
关键词:村庙组织 村治实践 内生秩序 村落共同体 冕宁 
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被引量:3
《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5-15,共11页龙圣 李向振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民间宗教中的女性角色研究”(项目编号:IFYT15015)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西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着“活变”和“死变”两种变婆故事。前者以“活人变虎”为主题,后者以“死而复生”为主题,分别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被驱赶和被活埋的两类病患。这些隐喻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对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病患与...
关键词:变婆故事 病患 社会隐喻 主题 
明代五开卫“华款”初探——兼论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被引量:4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09-114,共6页龙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70035);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IFYT15015)
华款是明代五开卫等地汉族移民效仿侗款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明中叶,华款的活动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遇命案按照侗款款约处理,二是联合侗款共同打击五开卫官员的腐败统治。明朝末年,随着地方叛乱的增长,官方比照侗款推广华款,使之成为...
关键词:华款 侗款 民族互动 五开卫 明代 
屯堡家神祭祀的起源与变迁——四川冕宁的案例被引量:3
《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234-242,共9页龙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屯堡社会变迁研究--以四川冕宁为中心"(项目编号:13YJC770035);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项目编号:IFYT15015)的阶段性成果
四川冕宁屯堡中的家神祭祀习俗源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明初开辟西南边疆的卫所军事移民传入,并在仪式、神堂格局等方面延续了其原籍地祭祀家神的诸多特点。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冕宁屯堡在祭祀家神时对四川当地的坛神信仰及...
关键词:家神 坛神 屯堡 冕宁 
多元祭祀与礼俗互动:明清杨家埠家堂画特点探析被引量:15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第1期114-118,共5页龙圣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民间宗教中的女性角色研究"(IFYT15015)
家堂画在山东通常被视作祭拜祖先之物和民间艺术品,但通过分析杨家埠明清家堂画可知,其祭祀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祭祖,还包括祭祀土地和家堂神,呈现出多元祭祀的特点;此外,明代家堂画隐喻着国家礼仪制度,并非单纯的民间艺术,而是礼俗互动的...
关键词:家堂画 多元祭祀 礼俗互动 杨家埠 
清代彝族名称考被引量:1
《历史档案》2017年第3期108-112,共5页龙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JC770035;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IFYT15015
彝族是中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关于何时开始用“彝”称呼彝族这一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用“彝”称呼彝族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王谟所编《汉唐地理书钞》①;第二,用“彝”取代“夷...
关键词:清代档案 彝族 名称 少数民族 中国境内 嘉庆年间 解放后 称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