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颖

作品数:8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呼兰河传意象建构悲悯悲愤概念整合理论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短篇小说(原创版)》《芒种》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冰心“为人为女的统一”婚恋观对其创作之影响小议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83-85,共3页侯颖 
在20世纪女性作家中,冰心以婚姻美满事业稳定而著称。尽管文学史曾一度漠视冰心的价值,冰心还是以其"大写的女人"形象以及融汇了其婚恋观的"问题"作品留芳于世。现以冰心和吴文藻先生合作书写的给冰心父母的"求婚书"为脚本,探析冰心终...
关键词:冰心 婚恋观 传统 现代 影响 
整合视角看萨满文化对萧红平民文化视角选择的潜在影响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71-72,共2页侯颖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萧红隐喻话语分析"(项目编号:20122217)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侯颖
萧红是一位平民作家,与同年代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的作家不同,作为一位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萨满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在漂泊生涯和婚姻生活中饱受煎熬的女作家,选择平民文化视点,为在苦寒之地像蚊虫一样默默生存的...
关键词:整合 萧红 东北地域文化 平民视角 萨满文化 
概念整合理论对萧红文本中动植物意象建构的解释能力被引量:1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5期1-2,8,共3页侯颖 
本人主持的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萧红隐喻话语分析"(20122217)的阶段性成果
近几年,随着认知诗学的逐步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文本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文本的阐释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成为解释文学文本的重要认知工具[1]。萧红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评论界关注,新时期以来也有论文从...
关键词:整合 萧红 动植物意象 人物形象 悲愤 悲悯 
藁城方言语气词“吗”“呢”连用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年第8期73-75,2,共3页王志英 侯颖 王立杰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础教育重点课题项目资助;项目号[BE2033];天津市教委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号[20122217];获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号[HE4011]
本文对语气词"吗""呢"在藁城方言中的连用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对比初步构拟出了"吗""呢"连用格式的语义地图模式,希望能为"吗""呢"连用格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语料佐证和理论方法。
关键词:  语气词 语义地图 
“熟知化与陌生化”双重认知视角下的萧红小说修辞话语辨析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第07Z期27-28,共2页侯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编号:09BW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萧红作品的语言具有"熟知化"和"陌生化"的双重特性,这一写作修辞手法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认知体验和自然真切的感知效果。而作者修辞话语的双重性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其表层修辞和深层修辞的统一性。从认知角度对萧红小说修辞话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萧红小说 认知视角 《呼兰河传》 语言风格 作品语言 呼兰河传 《生死场》 语言艺术 丁言 于王 
漂泊日本对萧红后期创作及情感之影响
《芒种》2012年第22期53-54,共2页侯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编号:09BW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1936年因《生死场》的出版在上海声誉日隆的萧红却选择孤身一人东渡扶桑,再次踏上"从异乡奔向异乡"的征程。对于此次日本之行,评论关注不多。本文认为,6个月的东京生活虽短暂,却对萧红日后的情感及创作影响至深,基本奠定了其"后期"婚恋...
关键词:萧红 情感 后期创作 萧军 日本 东京 创作影响 生死场 呼兰河传 选择 
萧红与日本友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3-4,共2页侯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编号为09BW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萧红是不幸的,她个人情感跌宕起伏,受尽冷落。但是萧红也是幸运的,身边从不缺真心相对的友人,甚至包括外国朋友。本文欲通过梳理萧红与内山完造、鹿地亘、绿川英子等几位日本友人的交往,侧面探视萧红温婉细腻而又豪放粗犷的北方女子性情。
关键词:萧红 内山完造 鹿地亘 绿川英子 小田岳夫 
由萧红的一张照片谈起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年第1期132-133,共2页侯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编号为09BWW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丁玲、萧红两位先后崛起的女性作家在战火纷飞的38年相遇西安,并结下友谊。二人风格迥异的服饰着装表明了二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服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以它自己的独特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它所装饰着的那个人,本文欲谈及萧红战时照片,...
关键词:萧红 丁玲 服饰 心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