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宪

作品数:8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台阁体明初中国文学史长时段科举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华中学术》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红楼梦》与“世说体”小说的女性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22年第1期94-104,共11页方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女性叙事在中古以前主要有两种传统:史部传统和集部传统。史传叙事主要书写政教伦理中的女性,集部辞赋叙事主要关注男女恋情中的女性。中古时期,子部叙事兴起,《世说新语》开创了“世说体”小说的女性叙事传统,其重要特征是从才识、个...
关键词:《红楼梦》 “世说体”小说 女性叙事 
文学史视野下明代诗史进程全景的建构——读余来明教授《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人文论丛》2021年第2期400-403,共4页方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批准号:17ZDA243)成果。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2020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余来明教授近年来在明代诗歌领域研究成果的代表,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治学理念和风貌。余来明教授长期沉潜于元明诗歌研究,近年来又投入“文学”概念史研究,先后出版的相关学术成果...
关键词:武汉大学出版社 别调 明代诗歌 诗歌研究 文学编年史 明诗 概念史 治学理念 
浦江郑氏义门与明初浙东派被引量:1
《人文论丛》2019年第2期193-202,共10页方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7ZDA243)阶段性成果
浦江郑氏义门是元末以来江南地方宗族的重要代表,也是地方政治文化权力的主导者,元末明初浙东派的形成、发展与之关系密切。首先,浙东派的两位领袖宋濂、方孝孺,均与郑氏义门渊源深厚,他们的政治、文学命运都与郑氏义门密不可分;其次,...
关键词:郑氏义门 浙东派 台阁体 
明初泰和士人群体与台阁体被引量:1
《华中学术》2018年第1期64-72,共9页方宪 
华中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想象与书写:明代文学中的田园”项目【2662017QD007】阶段性成果
明初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三杨',而其发展则离不开广泛士人群体的追随与支持,泰和士人群体在台阁体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永乐以降的中央权力中形成了'泰和谱系',保证了对台阁体领袖政治、文学主张贯彻的连续性;...
关键词:泰和士人 台阁体 科举 
台阁体“颂圣”“鸣盛”主题的演变被引量:1
《人文论丛》2017年第2期246-253,共8页方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科举文化与明清知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JJD750022)阶段性成果
'颂圣''鸣盛'是台阁体文学的创作主题。~①人们对它普遍持批评的态度,就其内容价值而言,自然无足称道。然而,从一种文化和文学话语形态来看,这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历代馆阁都有鸣盛之作,它们之间是不...
关键词:台阁体 杨士奇 应制诗 
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学与台阁文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55-62,158,共8页陈文新 方宪 
明初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永乐至宣德年间台阁文风的盛行。以朝廷为主导的台阁文风,如何成功地覆盖了在野的、地方的、下层的广泛社会文化场域?追溯其来龙去脉,地方儒学官是值得关注的群体。相较于明代中后期学校的荒废,明初是地...
关键词:明初 文化格局 地方儒学 台阁文风 文化整合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长时段视角被引量: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陈文新 方宪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中国古代文学史>"(09JZDM G004)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
关键词:经典 五经 四书 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史 
白居易钦佩刘禹锡之我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2期71-81,128,共11页陈文新 方宪 
同样是向民间诗学习,刘禹锡所达到的境界是委婉含蓄,白居易却流于直露。而就通俗哲理诗而言,白诗缺少锤炼,风格俚俗,比较而言,刘诗却多了几分锤炼和雅驯。白知己之短,推人之长,这是真正艺术家的态度。他特别钦佩刘禹锡的"雪里高山头白早...
关键词:白居易 刘禹锡 民间诗 哲理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