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波

作品数:9被引量:1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博物馆更多>>
发文主题:刑徒墓志西晋种植业清代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大众文艺(学术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被引量:4
《文物》2011年第7期85-87,共3页张敏波 
1907年,陇海铁路开封至潼关路段的筑路工人偶然发现一处东汉刑徒墓葬群。金石学家端方收集到据传这里出土的200余件刑徒砖,选取字迹清晰的113件,编成《陶斋藏砖记》与《陶斋藏砖》,宣晓刑徒砖就名列其中。宣晓刑徒砖保存完好,字迹...
关键词:刑徒 吉首大学  馆藏 陇海铁路 金石学家 墓葬群 清晰 
从《荀岳墓志》探析西晋君臣之间丧葬礼俗被引量: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56-58,共3页张敏波 
西晋中书侍郎荀岳不幸病故。晋惠帝特派使者行吊祭之礼,颁布诏书赐以葬钱墓田,荀岳附葬于文帝崇阳陵。荀岳的临终关怀典礼是君臣从属关系在丧葬文化礼俗上的体现。史书记载、考古勘查结论与墓志文本可以三重相互印证,荀岳墓志对于勘查...
关键词:西晋 荀岳 墓志 丧葬礼俗 
“蒙萨”苗族“烧灵”:二次葬的仪式化传承与变迁被引量:5
《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32-41,109,共10页刘锋 张敏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晚清以来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批准号:06BMC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年招标立项课题"仪式与权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烧灵"是"蒙萨"苗族漫长丧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烧灵"仪式的执行,最终界定了人与鬼的畛域。"烧灵"仪式源于古代苗族群体二次葬的虚拟化、仪式化,是其延续固有文化及主动适应族际环境并长期创造性实践的结果,生动展示了苗族文化传承...
关键词:“蒙萨”苗族 “烧灵” 二次葬 文化变迁 
1974年批黑画运动成因探析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第19期199-199,共1页张敏波 杨松柏 
文化革命末期,在美术界掀起的批黑画运动用政治概念阐释、图解、歪曲美术形象。黄永玉因《猫头鹰》黑画事件而遭受批斗。批黑画运动把批判"黑画"、"黑画家"引导、定位到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上来,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这与肯定...
关键词:批黑画运动 黑画 《猫头鹰》 黄永玉 
以《晋故中书侍郎荀岳墓志》为中心考析西晋社会礼俗被引量:1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97-100,共4页张敏波 刘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号:06BMC026]
依据西晋人的取名礼俗与族属谱系,可以推证出荀岳家族墓志中子嗣生卒年月、仕宦履历及姻亲谱系。墓志记载了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丧葬礼俗,是家谱在墓志中的再现。墓志文本范式反映出家族兴衰荣辱与当时社会礼俗之间的文化同构...
关键词:西晋 荀岳 墓志 礼俗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的东汉刑徒砖葬群出土地点再考辩被引量:1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第24期173-173,共1页张敏波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的东汉刑徒砖葬群的发现,是清末继甲骨文发现之后的重大发现之一。"灵宝出土说"与"洛阳出土说"两种学说缺乏关键性的依据,光绪年间出土的刑徒砖葬群出土地点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关键词:东汉 宣晓 刑徒砖 出土地点 
清代玉米推广栽培对湘西种植业的影响被引量:3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04-106,共3页张敏波 刘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BMC026)
玉米作为外来农作物在清代传入湘西栽培,对湘西种植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玉米作物耐旱耐瘠而高产,有利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民食问题,引起湘西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与食物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湘西商品经济发展。...
关键词:清代 玉米 传入栽培 湘西 
清代番薯引种栽培对湘西种植业的影响
《湖南农机》2007年第3期35-37,共3页张敏波 刘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晚清以来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号06BMC026。
番薯作为外来农作物在清代引种栽培,对湘西种植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番薯作物耐旱耐瘠而高产,番薯栽培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助于民食问题的解决,引起了湘西传统的种植结构与食物结构发生变化。但是,番薯作物引种栽...
关键词:清代 番薯 引种栽培 湘西 
唐代西域农业开发管窥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7-18,共2页张敏波 
李唐王朝入主西域 ,重农政策作为帝国安邦治国的根本大政而传承不辍 ,垦荒实边 ,兴修水利 ,引进内地物产品种和先进的农耕技术 ,西域出现了农耕文明的勃兴局面。农牧巧妙结合 ,互为补充是西域农业化的特点和优点 。
关键词:唐代 西域 农业开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