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新

作品数:13被引量:4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炼铜铜电解精炼电解精炼更多>>
发文领域:冶金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金属学报》《安徽化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高浓度Bi^(3+)离子对Cu电解精炼中阴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金属学报》2000年第9期966-969,共4页鲁道荣 何建波 李学良 林建新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98625248
采用线性电位扫描法、循环伏安法、电导测定及XRD,XPS法等研究了高浓度Bi3+离子存在于酸性CuSO4电解液中对Cu电解精炼阴极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Bi3+离子的存在减小了电解液的电导率,降低了阴极Cu沉积反应的...
关键词:电解精炼 阴极过程 高浓度铋离子 炼铜 
双脉冲电流法高电流密度电解精炼铜可行性分析
《安徽化工》1998年第6期28-28,共1页鲁道荣 林建新 
本文分析了铜电解精炼的传统直流电解法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找出提高铜电解精炼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高电流密度铜电解精炼的双脉冲电流法。
关键词: 电解精炼 脉冲电流法 电流密度 
添加剂对高铋电解铜体系中铜沉积过程的影响被引量:9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61-65,共5页鲁道荣 林建新 朱佩佩 
用稳态法研究了添加剂Cl-、glue、(NH2)2CS对高铋电解铜体系阴极铜沉积反应的影响。用AA、SEM、XRD等仪器研究了添加剂对阴极铜沉积的组成和晶面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Cl-对铜沉积反应起去极化作用。glu...
关键词:添加剂 铜沉积反应 极化 炼铜 高铋电解铜体系 
浓碱溶液中铜阳极产物的阴极还原行为研究 Ⅰ. Cu(Ⅰ)产物的阴极还原被引量:9
《化学学报》1997年第11期1103-1107,共5页何建波 李学良 林建新 
采用特定的电势扫描程序测出了浓碱溶液中Cu(Ⅰ)阳极产物的多重还原电流峰.根据各峰之间转化或竞争的关系,提出了亚铜氧化物的吸附成相和溶解沉淀两种途径共存的形成机理.为确定各阴极峰的归属,本文采用了将阴极电流峰与XRD和XPS特征峰...
关键词:氧化亚铜 阴极还原 碱性介质 铜氧极产物 
铋对铜电解精炼中阴极铜沉积的微观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电化学》1997年第4期395-400,共6页鲁道荣 林建新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吸收光度计和电子探针等仪器,研究了含有铋离子的酸性硫酸铜电解液中阴极铜沉积的电结晶生长形态、结晶的晶面取向以及铜沉积层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65℃时,在通常的电流密度i=200A·...
关键词: 铜沉积 炼铜 电解精炼 
As^(5+)、Sb^(3+)、Bi^(3+) 对阴极铜沉积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5期51-56,共6页鲁道荣 林建新 
用线性电位扫描法研究了在准稳态条件下,As5+、Sb3+、Bi3+离子对酸性硫酸铜体系中阴极铜沉积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s5+可以增大铜沉积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i0,对铜沉积过程起去极化作用;Sb3+和Bi...
关键词:炼铜 电沉积 电解 反应动力学 
铜阳极(Ⅱ)价成相层钝化机理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5期86-89,共4页何建波 林建新 
采用快速小三角波法和电流换向阶跃法研究了Cu(Ⅱ)成相层的物理状况和消长过程,提出了在成相层溶液界面生长的膜只能导致电极的部分钝化,而在铜成相层界面生长的膜则引起电极的高度钝化。
关键词:界面电容 铜阳极层 钝化 对峙迁移 
铋对铜电解精炼中阴极铜沉积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S1期22-25,共4页鲁道荣 林建新 
文章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铋离子Bi3+存在于酸性硫酸铜电解液中时,对铜电解精炼中阴极铜沉积反应的峰电流ip、峰电势p的影响,并根据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判断铜沉积反应的可逆性。结果表明:铜沉积反应是不可逆的。Bi3+离子...
关键词:峰电流 峰电势 铜沉积  循环伏安法 平衡电极电势 
铜在碱性溶液中阳极过程的研究被引量:1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第2期290-293,共4页何建波 林建新 
用慢电势扫描和恒电流法研究铜在浓碱中的阳极过程,并用角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了铜表面二次钝化膜。结果表明,该膜由内层Cu_2O和外层CuO-Cu(OH)_2组成,越靠近膜的表面,CuO/Cu(OH)_2含量比越小,吸...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钝化膜 阳极膜 
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等温式的热力学理论被引量:3
《化学通报》1995年第7期57-61,共5页李学良 林建新 
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等温式的热力学理论李学良,林建新(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230009)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等温式通常可由动力学、热力学或统计力学等传统方法 ̄[1]导出。但通常都只针对具体模型作推导,而很少对方法作较...
关键词:气体 固体表面 吸附等温式 热力学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