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燕

作品数:13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昆曲江南文人昆曲艺术文化文人生活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山花(下半月)》《大众文艺(学术版)》《美术大观》《时代文学(上半月)》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昆曲与明清江南酒文化被引量:1
《戏曲艺术》2019年第4期50-57,共8页郑锦燕 
明清时期的江南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具有超越了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而酒这一载体,体现了文人阶层的人生意趣和文化精神,也可从中管窥作为娱乐文化之重要部分的昆曲与江南物态文化之间的关系。酒在昆...
关键词:昆曲 江南 文人 酒文化 
选修课与社团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基于动漫舞台剧《爱帮忙的邦邦强》的实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186-187,209,共3页郑锦燕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选修课及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目标驱动——打造《爱帮忙的邦邦强》动漫舞台剧,把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学习、排练及演出,让学生深刻体验、感受戏剧魅力,培养面临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为...
关键词:选修课 社团 文化育人 综合素质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昆曲舞美造境研究
《艺术教育》2017年第12期97-98,共2页郑锦燕 
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舞美造型上有着迥异的审美追求。西方戏剧的舞美核心是"物",而中国戏曲舞美造型的核心是抽象的"神韵"。文章对中国昆曲舞台进行审美研究,从艺术、文化及哲学等角度探讨昆曲审美体现的情与物、真和美、虚与实、...
关键词:昆曲 舞台美术 天人合一 含蓄冲淡 
高职教师成长与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名师成长的个案分析被引量:2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年第18期219-221,共3页乌云高娃 郑锦燕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深圳分院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成长个案研究"成果论文
本课题在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名师的访谈、个案分析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现状,对优秀高职名师的个性与共性进行辨析,探索高职名师的发展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通过明确目标、自我反思...
关键词:高职教师 成长 专业化 策略 
昆曲与江南园卉文化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18-22,共5页郑锦燕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008)
昆曲作为特定时空下的产物,离不开其滋生发展的土壤,离不开江南精致的文人生活。而我国的园卉文化,尤其是江南园卉文化,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饱含高度的道德内涵,是文人文化的独特表现。江南园卉文化体现在昆曲的戏文文本和场上演出中,...
关键词:昆曲 江南 园林 花卉 
论昆腔传奇中的江南节令民俗书写
《山花(下半月)》2015年第7期159-160,共2页郑锦燕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3ZD008)
昆曲中的上元节《紫钗记》是节令民俗色彩突出的一部戏。在第五出《许放观灯》中,"金销通宵启玉京,迟迟春箭入歌声,宝坊月皎龙灯澹,紫馆风微鹤焰平。"节日融注着人们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庆赏丰年的美好愿景。"金吾不禁夜",元...
关键词:传奇作品 民俗书 金吾不禁 《紫钗记》 紫玉钗 小玉 观灯 主要人物 白娘子 虎丘 
粤剧动画发展空间研究被引量:1
《美术大观》2014年第12期126-126,共1页郑锦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段日益丰富,为中国传统艺术与动画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发粤剧动画对于弘扬、宣传传统戏曲艺术、振兴地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粤剧 动画 可行性 
论昆曲舞台的景物造型及其美学思想
《美术大观》2014年第6期80-80,共1页郑锦燕 
昆剧舞台上的景物塑造,是由多种艺术手段加以表现的.戏曲舞台上传统的“一桌二椅”是一个永恒的抽象时空概念.演员表演和观众想象的参与,构筑了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场”.一切在写实舞台上无法表现的自然空间和难以处理的自然时间,都凝...
关键词:戏曲舞台 美学思想 景物 造型 昆曲 艺术手段 演员表演 时空概念 
昆曲与明清江南乐游文化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年第24期39-39,共1页郑锦燕 
明清时期,旅游文化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熟。文人把游览、观赏山水名胜视为审美活动,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其不苟流俗的清高格调,不拘传统束缚的自发倾向,代表了明清时期追求生活艺术化的文人的旅游观。游在昆曲文本与演出两个方面...
关键词:昆曲 江南 乐游 传播 
一湖烟月总归船——昆曲与江南舟楫文化被引量:1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3期211-212,共2页郑锦燕 
明代以来,舟楫在功能上,从实用走向奢侈。新声昆腔与楼船画舫,同为娱乐、消闲的产物,体现了明清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本文探讨了舟楫作为文人艺术化生活方式、昆曲的演出场所、传奇表现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 舟楫文化 昆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