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作品数:13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袁世凯保路运动清政府武昌起义《公司律》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史学月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代中国》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试析遵义会议的民主精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5,共5页陈晓东 
发扬民主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前,由于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沟通达成共识,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相继举行,提升了中央政治局的地位,限制了"三人团"的权力。在遵义会议上,与会者畅所欲言,依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解决了...
关键词:遵义会议 民主精神 中央政治局 毛泽东 
股东维权与政府夺权之争——保路运动中的川路公司宜昌分公司事件被引量: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67-72,共6页陈晓东 
清末,商办川路公司按《公司律》进行改革,形成了内部民主运行机制。川路公司设宜昌分公司,开工修筑川汉铁路宜昌至归州段,由李稷勋任分公司经理。清政府颁布铁路"干路国有政策",要强行收回商办干路,改由政府借外债修筑,遭川路公司董事...
关键词:川路公司 宜昌分公司 李稷勋 《公司律》 股东特别大会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表述的形象性、科学性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1-3,共3页陈晓东 
在表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我们党用了小康、翻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等概念,既形象又科学,起到了使目标鲜明,振奋人心,激发热情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形象性 科学性 
沪杭甬铁路风潮中浙路公司的维权斗争被引量: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陈晓东 
在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浙江铁路公司联合江苏铁路公司,以《公司律》为武器,与英国银公司、英国政府及清政府展开了多年的斗争,以维护自己合法的投资权、增资权及用人权,坚持商办沪杭甬铁路,取得一定的成果。浙路公司的维权斗争,从一个...
关键词:浙路公司 英国银公司 沪杭甬铁路 《公司律》 维权斗争 
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被引量:10
《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46-49,56,共5页陈晓东 
清政府实行铁路"干路国有政策",旨在加快干路建设。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溢权较少。川、粤、湘、鄂四省广大商民掀起保路运动,其因在于清政府以封建专制之法,强行"干路国有"之策。
关键词:铁路“干路国有政策” 保路运动 
评在临时首都地点问题上孙中山与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关系被引量: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93-99,共7页陈晓东 
清帝退位后,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以北京为民国临时首都,孙中山则坚持临时首都仍设在南京。他对同盟会籍参议员施压,迫其改变原议。孙中山的行政专横,引起舆论大哗。但他仍派出欢迎专使,赴北京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后因北京发生兵变,孙中...
关键词:临时首都 北京 南京 孙中山 袁世凯 南京临时参议院 
从参政到在野——评同盟会对唐绍仪内阁的态度
《近代中国》2006年第1期128-140,共13页陈晓东 
唐绍仪内阁是中华民国首届责任内阁,存在不及4个月(1912年3~6月)。它与同盟会有密切关系,从组成到解体,也就是同盟会从参政到在野的过程。本文就同盟会对唐绍仪内阁的态度,试作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态度 试作 过程 内阁 参政 评析 
袁世凯组阁的法制意义被引量:3
《历史教学》2005年第12期23-27,共5页陈晓东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袁世凯 资政院 《宪法重要信条》 责任内阁 法制 
认识深化的准确表述——关于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删去“建设有”三字的思考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71-72,109,共3页陈晓东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的“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改动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认识深化在宪法中的准确表述,标志着一种充满生机的社会...
关键词:十六大 《宪法修正案》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武昌起义后张謇政治立场转变的原因及对辛亥革命胜利的积极作用被引量: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100-105,116,共7页陈晓东 卢凯峰 
张謇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的领袖。武昌起义后约一个月,其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坚持立宪到转向共和。张謇的这一转变,并非政治投机,而是由其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能识时务顺应潮流,新生的政权维护资本家利益,与袁世...
关键词:武昌起义 张謇 袁世凯 共和 立宪派 南北议和 政权维护 投机 资本家 胜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