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琥

作品数:14被引量:9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校史馆更多>>
发文主题:《甲寅》撰稿人《晨报副刊》报刊史传播马克思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北大史学》《唐山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被引量:7
《学术交流》2016年第7期56-58,共3页王宪明 杨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观点驳正"(14JJD71004)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出三大贡献:一是在北大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骨干人才;二是将唯物史观当作一种真理,用来指导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道...
关键词: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 
李大钊《青春》中的“拉凯尔”
《唐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5-38,共4页王宪明 杨琥 
文章对李大钊《青春》一文中引用的外国人物"拉凯尔"及其名言的出处进行了考释,第一次弄清了李大钊文中所提到的"拉凯尔"即是德国文学史上与歌德齐名的著名文学家、诗人Friedrich Rückert,李大钊引用的拉凯尔的名言出自拉氏1833年用德...
关键词:李大钊 青春 拉凯尔 记忆 
走近李大钊 理解李大钊——编注《李大钊全集》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被引量:4
《党的文献》2014年第6期103-108,共6页杨琥 王宪明 
为纪念革命先贤,推动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读懂和理解李大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编辑、修订、出版了《李大钊全集》。此次修订,我们在扩大搜罗范围的同时尽量保留文字原貌,基本不作删节。对于文章排...
关键词:《李大钊全集》 编辑修订 文本逻辑 历史语境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被引量:10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00-108,共9页杨琥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
关键词:章士钊 《甲寅》杂志 “通信”栏 媒介史 报刊史 
《国闻报》所刊《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之作者考辨被引量:3
《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3期196-204,共9页皮后锋 杨琥 
《国闻报》所刊《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流行的意见通常根据梁启超的说法,视之为严复、夏曾佑合撰;而另有学者则认为夏曾佑是其唯一作者。实际上,根据作者的身世游踪、文章风格、主要观点以及1920年代末钱玄同所整理的夏曾佑遗文目录...
关键词:《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作者 夏曾佑 严复 梁启超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被引量:18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20-127,共8页王宪明 杨琥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
关键词:李大钊 《晨报副刊》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五四时期 陈溥贤 近代报刊 报刊史 
学术注释千古事,循规尊贤始有成——对李大钊论著中四个外国人名注释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被引量: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1-63,共13页杨琥 王宪明 
李大钊论著中包含大量当代读者所不熟悉的外国人名,如何把这些外国人物注释出来,帮助读者读懂李大钊的文章,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稍有不慎或"想当然",就会造成误注,从而误导读者。《新版〈李大钊全集〉注释疏证》中对"鲍德荫"、"司铁特...
关键词:《李大钊全集》 注释 学术规范 学风 
《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素解被引量:11
《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171-180,共10页杨琥 
关键词:《每周评论》 撰稿人 笔名 《晨报副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 报刊 辛亥革命时期 期刊介绍 
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被引量:17
《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54-72,共19页杨琥 
五四新思潮的核心力量,是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和纽带而结合形成的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经由地缘、师友、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与呼应等几种途径聚合而成新文化阵营。新思潮核心力量的聚合与分化,反映了五四时期中...
关键词:《新青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 社会交往 思想交融 聚合途径 
敢于批评学界不良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2期6-6,共1页杨琥 
《中国社会科学报》首先要加大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探讨与报道;其次要提倡对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现在名种意见很多,但报上公开争论的文章越来越少;第三要办出自己的风格,要和《光明日报》及《中华读书报》有所区别;...
关键词:《中华读书报》 社会科学报 名种 人文社会科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