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蕙

作品数:11被引量:3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主题:电影艺术中国电影电影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争鸣》《红旗文稿》《文化研究》《南方文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被引量:14
《红旗文稿》2017年第13期23-26,共4页沙蕙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力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
关键词:文化自信 底蕴 历史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文化生命力 文化交往 总书记 
叩问人生的艺术——从电影《百鸟朝凤》谈开去被引量:6
《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103-111,共9页沙蕙 
对票房的过度追捧导致市场意识逐渐成为社会潜意识,其中包含着对于电影的文化属性和历史价值的彻底否定。今天人们讨论的电影问题已经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和更早以前讨论的电影问题,或者说今天出现在影院里的电影也不再是过去我们看到和...
关键词:《百鸟朝凤》 电影观念 电影艺术 20世纪80年代 人生 叩问 历史价值 社会潜意识 
从《我的父亲是板凳》看讲故事的手艺
《当代电视》2012年第12期26-27,共2页沙蕙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效应,使中国文学和影视创作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一个话题。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充满自豪地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讲故事的说书人,意味着对于乡土记忆的身份认同和传统叙事的经验回归,他其实在强...
关键词:讲故事 手艺 诺贝尔文学奖 父亲 社会效应 关系问题 影视创作 中国文学 
统一的梦与相会的广场:“电影里没什么不可能实现的”——韩国影视剧中的文化记忆
《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227-241,共15页沙蕙 
一从电影诞生以来,电影就作为一种资源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研究。而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电影这个媒介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和社会问题。比如在上海世博会之前,很多人就找来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拍摄的官方纪录片...
关键词:韩国影视剧 电影 文化记忆 上海世博会 广场 历史学家 社会学家 社会问题 
中国电影2006:主旋律影片的突破和现实主义的回归被引量:3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2期32-41,共10页沙蕙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主旋律影片 现实主义 回归 电影创作 创作题材 优秀作品 产品体系 
消逝的悲歌与青春的主旋——中国电影“第五代”及其后被引量:3
《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4-13,共10页沙蕙 
本文选取2005年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的切片,以身处旋涡中心的“第五代”及其后的两代导演在这一年的作品为参照,从电影与时间的关系、电影与记忆的关系、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试图总结当代中国电影与电影人艺术道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 第五代 第六代 新生代 
给我们一个避难所——从《全金属外壳》到《锅盖头》看反战电影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92-98,共7页沙蕙 
关键词:《全金属外壳》 摇滚乐队 反战电影 60年代 理想主义 
一场破译心灵之谜的冒险旅程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3期63-68,共6页沙蕙 
关键词:冒险 心灵 破译 阿尔莫多瓦 开场白 
“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是终身不愈的一种残疾”——电影《孔雀》的诊断报告
《南方文坛》2005年第3期45-50,共6页沙蕙 
关键词:电影 《孔雀》 诊断报告 回忆录 艺术研究 
“天下无贼”与“贼喊捉贼”——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悖论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18-25,共8页沙蕙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贺岁片导演和中国平民商业电影的身体力行者,冯小刚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票房号召力的旗手。占据商业电影市场最显著位置近十年的冯小刚,其影片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本文着力对冯小刚所谓转型...
关键词:冯小刚 悖论 中国电影 90年代 商业电影 电影票房 电影市场 文本分析 审美趣味 文化态度 市民阶层 文化语境 矛盾问题 营销时代 贺岁片 号召力 导演 影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