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凤

作品数:31被引量:246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水稻立枯丝核菌小麦木霉稻瘟病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植物病理学报》《植物检疫》《西南农业学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水稻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及稻曲病菌毒素对水稻、玉米、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23
《西南农业学报》2000年第3期113-116,共4页田鸿 陶家凤 
关键词:水稻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 萌发特性 稻曲病毒素 
水稻恢复系6180抗稻瘟病的基因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23-27,共5页刘怀年 陶家凤 周开达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3个稻瘟病菌系接种鉴定,分析水稻恢复系6180抗稻瘟病的基因。结果表明,6180对B13、E3两个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B29小种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关键词: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稻粒黑粉菌对水稻不育系的侵染过程被引量:5
《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第2期68-72,共5页陶家凤 周开达 朱建清 
四川省科委应用基础项目
用Neovossia horrida的次生小孢子,在田间和离体接种水稻不育系的试验证明,病菌以菌丝从柱头直接侵入,经花柱到达子房的珠心组织。接种后8小时在子房中发现菌丝,第7天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形成初生冬孢子,第9天冬孢子成熟。病菌在4...
关键词:水稻 稻粒黑粉菌 侵染过程 冬孢子 子房 
稻粒黑粉菌侵染水稻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7
《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第1期67-72,共6页朱建清 周开达 陶家凤 
四川省科委应用基础项目
在水稻不育系开花期接种Neovosiahorrida的细胞学研究表明,病菌对“珍汕97A”比“D90A”“G46A”及“K17A”有较高的侵染率。病菌不进入水稻的细胞,也不侵入胚囊,在菌丝周围的花柱及子房细胞无可见的...
关键词:稻粒黑粉菌 细胞学 质壁分离 透性 黑粉病 水稻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被引量:5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465-468,共4页刘怀年 刘熔山 陶家凤 周开达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
关键词:水稻[49EJ] 减压渗透法 外源DNA导入 性状变异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现状(述评)被引量:3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518-521,共4页陶家凤 
本文扼要叙述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可能途径,还介绍了在变异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作者对水稻杂交有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稻瘟病 灰梨孢 致病力 变异性 水稻 
立枯丝核菌侵染玉米的研究被引量:13
《植物病理学报》1995年第3期253-257,共5页陶家凤 谭方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
关键词:立枯丝核菌 玉米 侵染 致病力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生态学研究被引量:7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364-369,共6页陶家凤 张敏 文成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从川、滇、黔、藏的代表地区,采集植物及土壤样品812份,分离出具丝核菌特征的菌株361株。根据菌丝细胞宽度,细胞核数目等,鉴定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229株,双核丝核菌132株。将...
关键词:土壤细菌 菌丝 生态学 立枯丝核菌 土壤真菌 
水稻施用几种菌肥的根际效应和增产效果被引量:23
《土壤肥料》1994年第3期31-33,共3页梁如玉 傅淡如 李登煜 陶家凤 
D优63水稻谷芽分别用四种菌剂接种,再育苗移栽进行小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不同菌肥(接种剂)的根际效应差异较大,与未用菌肥的CK相比,差异显著,其中FJ1─N菌肥的最大,且在不同生育期根际效应亦不一样,从移栽...
关键词:水稻 菌肥 根际效应 施肥 
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培养性状的比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568-573,共6页张敏 陶家凤 
本文采用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和中国西南地区融合群的部分菌株,在25℃,PDA和查氏培养基上培养,比较了各融合群的菌丝生长速度和培养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除AG—4与AG—5,以及AG—8,AG—9和AG—BI外,菌丝融合群互相间的菌丝生...
关键词:植物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培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