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永文

作品数:11被引量:3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粗糙集属性约简入侵检测系统发电厂锅炉更多>>
发文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通信学报》《仪器仪表用户》《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教育网络》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被引量:1
《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第21期32-34,共3页静永文 
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结构,应用粗糙集理论实现了一个网络连接的入侵检测系统,用于监控网络的异常行为。在分析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基础上,将其中的综合分类器采用区分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对输入及隐含层节点进行约简的优化...
关键词:粗糙集 属性约简 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混沌序列的变电站信息加密方法被引量:2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6期94-97,103,共5页静永文 宋立琴 
对于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系统而言,信息安全问题尤其突出。IEC62351-3指出加密和身份认证是两大核心安全措施,因此,寻求安全性高的有效的加密算法和协议以满足变电站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成为必要。给出一种基于Ch...
关键词:混沌序列 Chebychev映射 外部密钥 一次一密 
基于Web Services的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被引量:3
《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第7期87-89,共3页熊伟 朱有产 静永文 
综合计算机网络协议与网络化虚拟仪器的层次结构,阐述了网络化虚拟仪器的概念内涵。面向Internet是虚拟仪器网络化设计的发展方向。在Internet环境下共享虚拟仪器网络资源是网络化虚拟仪器应用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借鉴Web Serv...
关键词:网络化虚拟仪器 接口 网关 
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被引量:7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年第7期37-39,共3页静永文 熊伟 李国山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应从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入手,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完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该平台在各种不同的教学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交互式教学 数字化教学 资源中心 
数字校园促大学一体化建设被引量:5
《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第4期59-60,共2页静永文 张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高校在自身的拓展和相互间联合与合并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校区办学现象。华北电力大学是由北京校部与保定校区共同组成,而保定校区又有多个校园。由于多校区大学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以及各个校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
关键词:华北电力大学 一体化建设 数字校园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多校区办学 多校区大学 资源浪费 管理环节 
厂级信息监控系统SIS在大港发电厂中的应用
《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第1期50-51,共2页张宗来 姜智昶 静永文 
本文介绍了SIS在天津大港发电厂中的应用.总结了SIS的设计思路及技术特点.对以后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火电厂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 
电子校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第S2期281-283,共3页静永文 熊伟 
电子校务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电子校务发展的背景和现状以及建设电子校务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分析了已经成功应用的办公自动化、综合教务、网络教学等电子校务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并对近几年电子校务的...
关键词:电子校务 管理信息系统 体系结构 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策略被引量:3
《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第S4期305-307,共3页静永文 张丽静 熊伟 
高校数字化校园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本文以构建数字化校园为实例,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教育信息化 建设策略 
基于Rough Set理论的综合分类器设计与实现被引量:6
《通信学报》2006年第z1期63-67,共5页朱有产 熊伟 静永文 高亚彬 
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为了降低神经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网络计算负担,提高学习和收敛速度,将综合分类器分解为由一些单一功能的基础分类器组成,从而将复杂多变的攻击任务分解为针对不同服务的简单攻击;采用Rough Set约简理论,对该综合分类器...
关键词:粗糙集 综合分类器 属性约简 入侵检测系统 
IPv4/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域名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9期94-96,共3页静永文 熊伟 
IPv6协议是互联网的新一代通信协议,如何实现从 IPv4到 IPv6的过渡是 IPv6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介绍 IPv4向 IPv6过渡过程中基本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重点描述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
关键词:双协议栈 隧道技术 地址/协议转换 域名服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