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怡静

作品数:29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宋代诗画关系诗画艺术意象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文化研究》《杜甫研究学刊》《文史知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丝路画卷上的云山两径——“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两条路径
《美术研究》2023年第6期12-18,共7页傅怡静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百年中国美育史研究》[项目编号:22BA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基于近年来“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大量实践,分析出两条明晰的创作路径:一种是历史记忆写实,烛照历史之中建构特定题材的图像造型;一种通过丝路写生,观照现实之际创造出一种当代性叙事。结合对模糊多元的“主题”“主题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主题性美术 创作路径 
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与趋势研究被引量:1
《美术》2023年第12期58-65,共8页傅怡静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文艺评论)《新“惑”新解: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A-06-(143)-6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艺术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历经千年承传,走过20世纪的美术革命与自觉演进后,在21世纪仍焕发新机。本文从“中国画”“水墨”概念生成谈起,并沿着这两条脉络对新时代10年来中国画创作进行研究,走入美术现场、观看新...
关键词:新时代 中国画 创作现状 发展趋势 
半个世纪的旅途:中国近现代美术专业学生赴日留学现象概观
《美术学报》2023年第6期125-132,共8页傅怡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编号:08CF74)研究成果。
1897-1949年赴日留学的几百位美术专业留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出国目的、留学专业以及学生数量等都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当然,每一个个体出国的缘由会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为救国、或为求学、或为变革、或为逃难...
关键词:美术专业留日学生 近现代 留学现象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揭牌仪式暨研讨会综述
《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6-12,共7页傅怡静 
2022年10月27日,中国文艺评论(中央美术学院)基地揭牌仪式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关键词:文艺评论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文联 人才培养 交流平台 实施方案 学习贯彻 研讨会 
丝路上,沉静的舞者——油画家胡西丹·克里木的艺术表达及其内蕴精神被引量:1
《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16-17,共2页傅怡静 
十月北京,索卡空间,油画家胡西丹个展"鸽之舞"开幕,展览上我们看到了红土白羽的鸽、西域风情的人,还有那天马、浮云、长路……牵引观者走进胡西丹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看似斑斓跳跃,却有一股力量,沉静如海。
关键词:油画家 克里木 艺术表达 沉静 舞者 西域风情 
花样年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中的媒介研究被引量:1
《美术研究》2018年第4期116-117,共2页董慧萍 傅怡静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加拿大展览>成果;项目号:[2018-A-03-(070)-414]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繁盛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30年来,创作队伍大幅增容,艺术形态愈趋多样,书写了昔日不曾见的璀璨。女性艺术家们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寻求个性突破,趋向于非官方、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的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色的自由表现...
关键词:女性艺术家 中国当代 媒介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创作队伍 艺术形态 去政治化 自由表现 
论水宁寺唐代摩崖造像的中国传统雕塑语言运用被引量:3
《美术研究》2018年第3期51-57,共7页王少軍 傅怡静 
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唐宋传统雕塑的价值研判及当代应用>成果[项目编号2016XCB140]
本文着重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价值挖掘,以水宁寺唐代摩崖造像为考察研究对象。在对该寺各龛造像情况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在中西雕塑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中,去提炼具有精美唐风的水宁寺造像所蕴含的本土雕塑语言特征,以一个小的切口...
关键词:水宁寺造像 中国传统雕塑语言 
笔墨随时代的“来”与“去”
《美术观察》2013年第9期14-15,共2页傅怡静 任慧静 
自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三百年来,“笔墨”与“时代”的关系便牢不可分了,在不同的时空数度成为争论话题。当下它们依旧是独具中国审美特性、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有人认为笔墨未必随时代而变,其生命力的衰退已是客观事实。...
关键词:“笔墨” “去” “来” 审美特性 演变发展 石涛 
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兼论郑锦对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科及课程建设的贡献被引量:5
《美术研究》2012年第1期66-70,共5页傅怡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8CF7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成果
郑锦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拥有数个"第一"头衔的人。他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美术专业留日学生,又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兼首任校长,且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可惜种种原因,其名隐而不彰。本文在考证、阐述郑锦留学与教学...
关键词:郑锦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艺术之都”如何实至名归?
《美术观察》2011年第10期27-27,共1页傅怡静 
近年以来,全国各地“书法之乡”、“雕塑之都”、“设计之都”群峰竞起,以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命名蔚成风气。短短几年内,深圳、上海成为“设计之都”;长春等城市提出打造“雕塑之都”;苏州、徐州、开封、安阳、临沂、绍兴、湘潭荣...
关键词:艺术 城市形象 书法 雕塑 设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