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薇

作品数:7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印度之行》死亡哲学E.M.福斯特WESTERNPRE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文学界(理论版)》《文艺生活(中旬刊)》《青春岁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虚拟世界的天使还是魔鬼——浅析网络诗歌利弊之处
《青春岁月》2012年第20期197-197,196,共2页曹薇 
网络诗歌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概念,基于网络平台生产、传播、审美的网络诗歌究竟是诗坛的福音还是噩耗?网络诗歌固然有其诸如交互性、多样化等优势所在,但双刃剑的反面带来的却是流派的极端畸变和诗艺的扭曲变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
关键词:网络诗歌 网络优势 下半身写作 诗歌流派 
“死之温暖”与“死之宁静”——李金发与穆旦诗歌中死亡哲学的比较
《北方文学(下)》2012年第8期26-27,共2页曹薇 
本文围绕李金发与穆旦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死亡哲学进行研究。两位诗人都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其诗作中也大量反复地出现"死亡"的意象。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实例阐述分析两人作品中表现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考察诗人真实的人生态度及死...
关键词:李金发 穆旦 诗歌 死亡哲学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论李金发诗歌中死亡哲学的成因及其表现
《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8期40-41,共2页曹薇 
本文围绕李金发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死亡哲学进行研究,通过结合实例阐述分析李金发诗歌中大量且反复表现出的"生命与死亡"的主题,探讨诗人真实的人生态度及死亡哲学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揭示李金发诗歌创作中对于生死问题之独特体验的内...
关键词:李金发诗歌 创作背景 死亡哲学 生命与死亡 
从“接受理论”对比分析《黑衣人3》翻译及接受
《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128-129,共2页曹薇 
《黑衣人3》作为近期上档的大片,却以其中文翻译在网上引起众多争议,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观众),在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在对白文本的意义限制下尽力去填补必要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帮助译文为观众所接受。
关键词:黑衣人3 接受理论 文本意义 对白翻译 文本召唤结构 
即使上帝缺席,巴别塔依然倒塌——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宗教分裂现象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0年第6期44-44,共1页曹薇 杨晓彤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取自惠特曼的同名诗歌《印度之行》,诗中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与歌颂世界一体,民族联姻的美好图景,但是,小说中几位勇敢的试图建筑起一座宗教巴别塔的主人公们,却被上帝缺席的现实狠狠地击溃了。
关键词:《印度之行》 宗教 分裂 
On The Prehistory Of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0年第5期35-35,共1页杨晓彤 曹薇 
关键词: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比较文学 作家 
E.M.福斯特的“东方女性化”叙述——从阿齐兹与菲尔丁的关系浅析《印度之行》作者叙述倾向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年第4期11-11,共1页曹薇 葛璐萌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伟大的英国小说,它确立了福斯特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小说写的是人类企图在我们这个混乱和繁杂的世界上找到一种人类之间的秩序和一个稳固而有永久意义的基础...
关键词:E.M.福斯特 《印度之行》 女性化 菲尔丁 叙述 作者 东方 英国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