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昶

作品数:24被引量:2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外债信用金融业主权债务危机商业银行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经济纵横》《税务与经济》《经济管理》《学习与探索》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与希腊外债使用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税务与经济》2015年第4期27-34,共8页杨惠昶 孙涵 
中国和希腊同样举借外债,但效果完全相反。中国的GDP和人均GDP提高,希腊的GDP和人均GDP下降;中国的外贸收支持续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希腊的国际收支不断逆差,无力还债;中国的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希腊的社会福利日益下降;中国的内外关系和...
关键词:外债 GDP 贸易 福利 经济增长 债务危机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对抗——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13-20,97,共8页杨惠昶 孙涵 
债务的有效使用能使债权国和债务国实现互利互惠,但如果债务使用不当,无法转化为资本,反而会导致经济衰退、本国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下降,且无法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希腊没有把外债用于发展生产、扩大贸易,而是直接用来提高工资和社会福...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 外债 贸易 对抗 
马克思金融理论的现代性被引量:3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33-37,共5页杨惠昶 赵严冬 孙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90131)
马克思最先阐述了金融学与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谋生术,金融学研究的是赚钱术。他分析了金融扩张快于货币扩张和经济扩张,金融扩张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投机的两重性,同时也说明了信用主义转变为货币主义是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 货币 信用 现代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被引量:5
《商业研究》2010年第11期213-216,共4页王欣昱 杨惠昶 
2010年2月初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消退、世界经济复苏越来越明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震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间接性的汇率风险,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欧元部...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 
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世界金融危机的祸首被引量:1
《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3期41-44,共4页杨惠昶 石岩 
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祸根。放松金融管制,全球化得到迅速推动,同时也使金融投机盛行起来。今天国际金融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实体投资不再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投机性交易占居主导地位,它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
关键词:美国 金融危机 金融自由化 世界经济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电子货币被引量:2
《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6-10,共5页杨惠昶 肖辉 赵严冬 
2007年教育部重大项目(07JJD790131)的阶段性成果
电子货币的出现只是进一步说明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本来就是观念货币和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并没使人类退回到物与物交换的状态,不能改变货币的本质特点;电子货币作为交换和信用的产物,像实体货币一样,也受国家法律制约;电子货币...
关键词:电子货币 电子银行 结算方式 货币供给 信用 
马克思的信用扩张理论与当代金融自由化理论之比较
《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8-12,共5页蔡强 杨惠昶 
马克思信用扩张理论与当代金融自由化理论既有同一性又有对立性。两者共同认为货币和证券的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保证国家经济主权独立和贸易扩大。前者主张中央银行必须调控各种金融交易,后者则认为金融...
关键词:信用扩张 金融深化 金融自由化 金融危机 金融法制 金融压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国家本位
《经济纵横》2008年第1期76-78,共3页杨惠昶 付琼 
改革人民币汇率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本位,即国际本位、国家本位和超国家本位。我国唯一的选择是国家本位。本文利用凯恩斯关于坚持国家本位否定国际本位的思想,强有力地驳斥了当前对我国实行的汇率政策的不当指责。
关键词:货币主权 国家本位 汇率稳定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古典货币数量说批判被引量:1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1-6,共6页杨惠昶 张强 
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在于:从根本上否定货币数量说;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银行已经发行出来的货币,而应该是真正进入流通、充当购买手段的货币构成;货币的需求不是把货币保留在手头上的一种心理倾向,而是由卖者提供到市场上的要换...
关键词: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货币政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学派在企业理论上的分歧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170-173,共4页杨惠昶 马晓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学派在企业理论上的分歧是:前者认为企业是生产和交易的实体,后者认为企业是一纸法律契约;前者主张企业应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生产上,后者主张企业应专注剩余的所有和控制;前者坚持财产所有权,后者坚持企业所有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 企业理论 契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