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作品数:20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仲长统士人东汉《潜夫论》深潜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古籍研究》《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东汉士人远行的生命体验及文学书写
《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104-110,共7页杨霞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士人流动与东汉文本书写"(SK2017A1020)
远行是东汉士人常见的生活形态。游学、游宦、交游、避难以及流放是此期士人远行的主要原因,灾害、瘟疫、战争的频繁发生是远行士人的生存境遇。远行途中,士人常有孤独之感与忧生之嗟,他们继而将现实生活的远行拓展至精神世界之遨游,渐...
关键词:东汉士人 远行 生命体验 文学书写 
士人交结与文本书写:东汉游学士人文化活动考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7-61,97,共6页杨霞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1020);安徽广播电社大学校级一般项目"‘游’视域下东汉士人的文本写作"(JY18-01)
东汉游学士人的文化活动集中表现为士人交结和文本书写两种。游学者日众,推动了弟子同业师、故吏与府主这两组关系的加速发展,同时,士人学宦一体的天然联系与志士交结的有意为之又进一步促成了士人群落的生成。士人游学增盛、交结成风,...
关键词:东汉士人 游学 交结 书写 
地域文化视野中汉魏之际士人的身份裂变——以王粲、仲长统的地域流动为例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96-108,共13页杨霞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士人流动与东汉文本书写"(SK2017A1020)
士人的地域流动及流动区域的地域文化对士人的性格塑造、思想变迁与文章写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时常引发其身份的变化。这种连动在乱世中表现尤为明显。以汉魏之际士人王粲、仲长统为例:两者皆起自山阳高平;其后南北殊途,王粲由洛阳...
关键词:汉魏之际 地域流动 身份裂变 王粲 仲长统 
士人流动与东汉经学发展
《前沿》2017年第12期90-96,共7页杨霞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1020)
东汉士人以游学为主体的流动对其时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士人的流动扩展了经学的传播范围,促成了既有经学区域的扩张和新兴学术中心的形成;士人周流四方,转益多师,促使士人从专守一经到习得几家经义,以至古文、今文的兼采,带来了...
关键词:东汉 士人流动 经学传播 经学一统 经籍删定与撰述 
空间、地域文化与文化观念——论班固的地域移动与《汉书》正统史观的形成
《古籍研究》2016年第1期35-42,共8页杨霞 
<正>《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一部'宗经矩圣'~①、充满正统思想的政治文本。'正统'本指血统纯正,而后发展为一历史政治概念,多指某一政权建立、存续的合法性。《汉书》以儒学为尊,以神化帝王之出生情境来附会'君权神...
关键词:正统史观 地域文化 宗经 谴告 儒学思想 安陵 谢夷吾 《后汉书》 正统思想 论衡校释 
“游”的下行与“文”的上升--论东汉士人流动的下行趋势及其文章史意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33-140,共8页杨霞 
东汉士人的流动相对战国、西汉时期的士人流动呈现出"下行"趋势,具体表现为游学群体的"平民化"、游学地点的"民间化"和游学目的的"俗世化"。士人流动、士人流动的"下行"促成了文章写作群体的生成与文章体裁的新变,并带来了东汉文章写作...
关键词:东汉士人 流动 下行 文章史 上升 
论汉末魏初人物评价标准的新变——以荐举文为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31-35,共5页杨霞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建安时期书体散文研究>(项目编号:2011sk525)阶段性成果
汉末魏初,荐举文书中的人物评价标准经过西汉对士人忠与谋的重视,东汉对士人自身秉性的认可而发展成为对士人清名的推崇。"清"成为汉魏易代之际士林人物品评的核心关键词。这种集中体现其时士人理想人格之"清"在承袭士人清白品性的传统...
关键词:汉末魏初 荐举文书 人物评价  
汉末魏初士人的孤独体认与文学诉说——以代言诗、赠答诗、书信文为中心被引量:1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66,共4页杨霞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建安时期书体散文研究"(2011sk525)
身处动荡年代的汉末魏初士人有着浓厚的孤独意识。在诗文创作中,他们更多在寻求某一对象进行诉说,具体表现为隐含另一个"我"的代言诗、情意自足的赠答诗和直抒胸臆的书信文的勃兴。这些作品既是"诗可以怨"的传统诗教观的展示,又暗含此...
关键词:汉末魏初士人 孤独体认 代言诗 赠答诗 书信文 
“哀帝”还是“安帝”?——东汉仲长统《昌言》一则异文辨析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年第4期76-78,共3页杨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qn11-31:<灾异与汉代政论散文研究>)
东汉末年仲长统《昌言》中有一则关于芝草出、群臣贺而受赐的异文记录,关于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汉哀帝时期而是东汉安帝时期,留世传本存而不论,而依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对《昌言》的摘引情况、芝草在两汉的境遇、该则记录的行文...
关键词:《昌言》 异文 哀帝 安帝 
管宁“清声远播”与“不为守高”之悖论探析——兼谈汉末魏初士人的仕与隐被引量:1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杨霞 
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建安时期书体散文研究"(2011sk525)
汉末魏初高士管宁以清虚自守、激浊笃行而清声远播,同时,他又受到来自上层统治者的调查,并得到"不为守高"的另一种评价,帝王对其的征用与犹疑是这一悖论产生的深层动因。面对仕与隐、生与义的传统命题,以管宁为代表的汉末魏初士人开辟...
关键词:管宁 悖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