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璐

作品数:12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亚里士多德自由意志道德心理学模态逻辑人格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学术研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寻波爱修斯之人格概念的法哲学维度
《学术研究》2023年第12期40-46,共7页江璐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奥卡姆《逻辑大全》的全译、注释与研究”(18BZX086)的阶段性成果。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
关键词:波爱修斯 人格 本性 亚里士多德传统 罗马法 
奥卡姆对决定论难题之解决--其自由意志论之探源被引量:3
《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82-89,共8页江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格、自由和尊严,‘Persona’概念在中世纪的发展”(16YJC720009)。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决定论难题,在奥古斯丁那里体现为上帝之预知和预见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中世纪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上来阐述此兼容性,奥卡姆则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由意志的内在偶然因果性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这建...
关键词:决定论 道德心理学 自由意志 偶然性 奥卡姆 
古希腊德育中的友爱与团结之现代思索被引量: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3期82-91,共10页江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人格、自由与尊严:‘Persona’概念在中世纪的发展”(16YJC720009)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的教育观偏重个人能力和思维的培育,往往忽视了生活实践中鲜活的一面。古希腊的教育核心却是性格的养成和培育,这不仅是家庭的任务,也是政治共同体中立法者所需关注之处。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公共的善的同时也强调了个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友爱 共同体 教育 伽达默尔 
道德行为归责的可能性——评聂敏里《意志的缺席——对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的批评》被引量:5
《哲学研究》2019年第4期82-88,128,共8页江璐 
本文审视了聂敏里《意志的缺席——对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的批评》一文中提出的几个基本观点,即古希腊意志概念的缺席、康德意志概念的优越性、行为之道德属性应归责于意志以及赖尔对意志概念的消解之无效性,并对其各自做了回应。通过进...
关键词:自由意志 道德 康德 亚里士多德 赖尔 
“存在”(Being)之伦理向度——列维纳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被引量:1
《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江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6YJC720009)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
关键词:列维纳斯 亚里士多德 本体论 伦理学 第一哲学 
《名理探》中对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讨论
《逻辑学研究》2019年第1期92-106,共15页江璐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成果
本文以《名理探》之《五公卷之一》中对逻辑之名称、内容、地位、内部划分等的讨论为对象,对照了其蓝本科因布拉亚里士多德逻辑注疏,结合当时文艺复兴的知识和教育背景,分析了《名理探》中关于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论述,由此而发也指出关...
关键词:逻辑史 辩证学 《名理探》 科因布拉注疏系列 
人格——戴着面具的自我被引量:2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32-40,共9页汉斯.莱纳.塞普 江璐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033)
塞普以人格和面具这两个词源学上相近的概念间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希腊戏剧理论的分析,讨论了人格概念在欧洲文明史中的转型。作者阐述了面具在戏剧的空间的具体定位,以及文明史中戏剧舞台与观众间关系的转化,揭示了人格概念的...
关键词:人格 自我 古希腊戏剧 面具 
康德之人格性概念的形而上维度被引量:4
《哲学分析》2019年第1期68-78,197,共12页江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人格;自由与尊严:‘Persona’概念在中世纪的发展"(项目编号:16YJC720009)资助
对康德哲学中"Person"和"Pers?nlichkeit"概念加以清晰区分是必要的。以康德文本为基础对这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目的是从关于人格性之实在性问题的探讨出发来展现它是如何为伦理学中的"义务""道德"和"归责"这些核心概念提供一种形...
关键词:康德 人格性 实践哲学 元伦理学 
作为亚里士多德注疏者的波爱修——其对《解释篇》第九章的注疏和发展被引量:1
《世界哲学》2017年第5期115-121,共7页江璐 
从波爱修对亚里士多德《解释篇》第九章的注疏,特别是从他处理未来偶然事件问题的方式上,可看出他是位忠实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沿用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决方案,而非斯多亚派的方案:他与亚里士多德传统一同将此问题视为一个逻辑决定...
关键词:波爱修 亚里士多德 时间逻辑 模态逻辑 
奥卡姆的模态三段论——其对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发展与转化被引量:1
《世界哲学》2015年第6期112-120,158,共9页江璐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青年培育项目编号11300-31610123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缺乏他实然三段论的严谨和系统性。亚氏三段论建立在词项逻辑的基础上,模态词附着在"属于"关系上。奥卡姆的逻辑融合了命题逻辑和亚氏以词项逻辑为基础的三段论逻辑。他对亚氏模态三段论进行了大量和广泛的扩充...
关键词:奥卡姆 三段论 模态逻辑 中世纪逻辑 亚里士多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