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谕新

作品数:33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更多>>
发文主题:社工社会工作刺绣四川地震灾区性别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厦门航空》《中国社会工作》更多>>
所获基金:香港择善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青少年社会工作防犯剧场中共情干预研究被引量:2
《社会工作与管理》2021年第2期32-40,共9页裴谕新 岑乐锶 
以防犯剧场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这种新型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特点,尤其是共情干预。研究发现,防犯剧场更能链接到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创造出共情体验,从而实现赋权式的学习与思考循环,达到更高的...
关键词:教育剧场 青少年社会工作 共情 共情干预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欺凌——一项社工主导的校园性别教育课程实践被引量:2
《中国研究》2020年第1期105-120,M0006,共17页裴谕新 陈静雯 
性别欺凌是指基于性别歧视、性别角色期待或者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权力差异的欺凌;性别欺凌会造成他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本研究基于2017年广州某中学两个班级所进行的性别教育实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性别教育课程在减少性...
关键词:性别欺凌 性别刻板印象 行动研究 学校社工 
再生与悲伤调适映秀母亲的心灵康复之路
《新西部》2018年第5期36-39,共4页裴谕新 
新生儿对于地震丧子家庭是巨大的慰籍,是连接过去的纽带,也是未来生活的希望.再生育对于新妈妈以及整个家庭、社区都具有疗愈的作用.然而,母亲们巨大的丧子之痛,可以通过再生育得到多大程度上的康复?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经历了什么?她...
关键词:康复 母亲 悲伤 心灵 再生 新生儿 家庭 生育 
你不说,我不问
《厦门航空》2015年第5期73-73,共1页裴谕新 
“你不说,我不问”,这是我在美国学到的一条有趣法则,跟国内“死追烂打斗小三”的氛围截然不同。比如,一个人感觉他的伴侣行踪有点飘忽,心思一动:“他是不是有了其他的人?”这时候的做法不是查手机、翻电邮、看信用卡消费记录,...
关键词:厦门市 航空事业 旅游经济 旅游景点 
性侵者并非都是洪水猛兽
《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36期63-63,共1页裴谕新 
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参加了社会工作学院与菜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联合项目,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该社区里“最不受欢迎的人”——那些因为性侵他人而刑满释放或者暂缓执行的人,大多是男性,非洲裔.这个小区在洛杉矶是人人为之色变的贫民窟,...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洪水 南加州大学 联合项目 社会工作 暂缓执行 刑满释放 服务对象 
性敏感议题的社会倡导
《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30期63-63,共1页裴谕新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社工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加州的最新法律“是,意味着是”.这个法律是针对性爱关系中性别文化对于女性的限制而设的.即便是在美国,性爱文化也不鼓励女性主动提出亲密要求.这样的“沉默文化”,造成很多沟通不畅,男性尤...
关键词:南加州大学 社会 议题 敏感 性别文化 性爱文化 性行为 女性 
了解自己的性,做个真社工
《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21期63-63,共1页裴谕新 
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群瑞典社工,连带他们的家人、婚姻状况、恋爱史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才发现很难定位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的人,夫妻年轻时就相遇、相爱、生儿育女、买房还贷款,听起来十分“传统”;也有的人,25岁才上大学,之前的日子...
关键词:社工 大学毕业 婚姻状况 生活模式 结婚 孩子 恋爱 夫妻 
反性侵教育不是性隔离也不是性别隔离
《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18期64-64,共1页裴谕新 
据说某地对青少年的性观念进行了一个比较性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参加过反性侵教育的被访者,比之没有参加过反性侵教育的被访者,对性的看法更加趋于负面:他们往往更愿意将性理解为负面的、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元素,而不是欢欣的、...
关键词:教育话语 性别隔离 问卷调查 性观念 青少年 方向性 负面 元素 
药物依赖、文化敏感性与社工介入
《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15期63-63,共1页裴谕新 
作为一项对于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职业,社工在进入戒毒辅导或者说处理药物依赖的问题时,对于药物、毒品、酒精等成瘾知识和戒断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所有这些知识也只是最基本、最浅显的.药物成瘾的机理比这更为复杂,介入能发挥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文化敏感性 社工介入 药物依赖 药物成瘾 心理治疗 知识 多方位 
媒体报道中"雷人性行为"为何越来越多?
《性教育与生殖健康》2014年第1期39-40,共2页裴谕新 
任何一种性行为,哪怕只有少数人选择,只要不伤害性的关系与相关各方,都是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性行为,不应当以出现多寡或者旁观者的评价而被贴上负面的标签。
关键词:行为 媒体报道 人性 伤害性 旁观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