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智

作品数:17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玄学魏晋玄学审美指向曲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理论研究》《戏曲研究》《江汉论坛》《文献》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刹那即成永恒
《出版人》2023年第4期92-92,共1页陈顺智 
由万全文、吴志坚、鄢维新三位先生主编,由湖北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百年民俗湖北记忆》,是一部再现湖北民俗百年变迁的大型图册。赏玩图集,掩卷存思,本书值得称赞的新拔之处颇多,现撮举其三。一为“广”。其一,本书视界广阔、体量巨...
关键词:人生礼仪 岁时节令 民俗事象 百年变迁 吴志坚 
以我观“物”、以情纬人:李白人物诗创作论
《人文论丛》2021年第2期303-312,共10页胡婷婷 陈顺智 
盛唐诗人中,李白所作人物诗数量最多,其诗既有与其他唐代人物诗的共性,展现出类型人物的传承和唐代的时代精神,也有其独特个性,即:借道教的神逸之思、超脱之想以成其诗歌中人物的超越性,并基于“仙人自许”的创作心理,表现出“以我观‘...
关键词:唐诗 人物诗 李白 创作心理 形象建构 
论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被引量:2
《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163-167,共5页陈顺智 
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要因而论,或当在于玄学哲学的终结向玄学人生观的实践的转化,诗歌创作主体由崇尚诗骚传统向习玄传统的变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与文化心理向玄学人生观的倾斜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东晋 玄言诗 玄学理论 习玄传统 社会环境 
汉语“四声”之形成与佛经“转读”无关论被引量:7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64-167,共4页陈顺智 
关于汉语四声形成的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是由于"转读"佛经与古印度声明论之传入所致。通过对六朝时期"转读"材料的专门考察证明,"转读"不仅不是源自天竺之梵音,反而是僧人入晋后"适时"的结果,加之"转读唱导"在佛界中地位低下,因此"转读...
关键词:佛经 转读 四声 
屈原李白之异论纲被引量:1
《江汉论坛》2004年第12期94-96,共3页何念龙 陈顺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白文化现象’研究"中"李白文化现象的历史比较"中的一节(项目编号:03BZW028)。
长期以来,学人对屈原李白多论述其同,然而从比较文学角度而言,更应注意其相异之处。论文从思想人格、创作特征、接受传播三方面简论屈原李白之异,认为屈原李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不同意蕴的文化符号,而时代先后不同,政...
关键词:屈原 李白 差异 论纲 
李渔曲学价值观略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476-480,共5页陈顺智 
李渔以"成名"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通过对"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这一论断的剖析,深刻反映了其多元价值观与对精品意识和非凡价值的倡导;他由此充分肯定了作为"破道之小言"的戏曲享有与"经国之大业"同等的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李渔 曲学 价值观 多元化 
历史·现实·舞台——论李渔的曲学批评思想被引量:2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71-78,共8页陈顺智 
李渔是清初一位著名的戏曲理论批评家 ,向来论者亦夥。本文则重点讨论其曲学批评立足于历史、现实、舞台的思想取向。这种以元代戏剧为坐标、以现实社会为背景、以舞台演出为中心的批评思想表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文化的思考、关怀现实的...
关键词:曲学 李渔 现实 批评家 戏剧 戏曲理论 思想 舞台演出 深邃 表现 
李渔的传奇观
《戏曲研究》2001年第2期110-120,共11页陈顺智 
传奇之名,本指唐代小说,宋、元时期的南戏、杂剧和诸宫调也称传奇。如南戏作品,《小孙屠》第1出'副末开场',便有'后行子弟,不知敷演甚传奇'之语;复如,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元杂剧作家与作品分类标目,即题作:'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
关键词:李渔 元杂剧作家 <录鬼簿> 唐代小说 钟嗣成 名公才人 戏曲形式 明代嘉靖 戏剧创作 法脉准绳 
刘长卿集版本考述被引量:2
《文献》2001年第1期105-118,共14页陈顺智 
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九五规划项目
刘长卿是唐代大历年间的一代作手,人称"五言长城",不仅在当时,即使在明清时代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于刘长卿集的版本研究,有万曼的<唐集叙录·刘随州文集>,次有由蒋寅翻译的日本高桥良行所著之<刘长卿集传本考>,再有储仲君先生<刘长卿...
关键词:版本 刘长卿集 刘随州诗集 残本 明刊本 南宋书棚本 考述 
论刘长卿诗歌的风格被引量:2
《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134-139,共6页陈顺智 
刘长卿诗歌感情之深婉表现为由贬谪引发的缠绵悱恻、怨而不怒 ,由失志引起的犹疑不决、徘徊不定和由离别引出的深情宛转、韵味悠长三方面 ;表达之屈伸则体现为善用虚字虚词以使诗情开合摇曳、悠扬委曲 ,善用叠字以延长节奏、拓展空间和...
关键词:刘长卿 诗歌 艺术风格 流利宛转 含蓄蕴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