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丙胜

作品数:29被引量:4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新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族群族群边界迁移阳坡牦牛更多>>
发文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道路上的藏边、蒙边与汉边:河湟西部哈拉库图的变迁
《青藏高原论坛》2018年第1期111-118,共8页关丙胜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湟地区社会变迁研究(1949-2015)"(编号:14XMZ046)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河湟西部交通要冲哈拉库图从军事性质的城堡到茶马互市点,再到集两者为一体的商贸交易与军事驻地,而后成为一个普通汉人村落的过程勾勒与其现代性面前的变迁之梳理发现:传统时代的交通要冲主要是基于自然地理的形貌与政权统治特...
关键词:哈拉库图 族群边界 道路 河湟西部 
从华人移民看到他者被引量:2
《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8期97-100,共4页关丙胜 
孔飞力先生经过多年酝酿与写作的《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in Modern Timmes》早在2008年就已出版,引起国际移民及中国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憾多年来无中文版,
关键词:华人移民 他者 OTHERS Among 2008年 国际移民 孔飞力 史学界 
倡建研究分析新路径——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介评
《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51-54,共4页关丙胜 
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2014年招标课题<新疆游牧民族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EDU040114A02
王明珂先生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迄今为止他对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的唯一系统性专著。著作通过对学科反思重要性的揭示,以事实与现实、典范与边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记忆与社会、表相与本相、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
关键词:王明珂 历史人类学 史学反思 学科方法 
族性规制下的历史记忆:哈萨克人入迁青海之文本分析被引量:2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52-61,共10页关丙胜 
上世纪30-40年代哈萨克人自北新疆大规模东迁至蒙古国西部、中国甘肃西北以及青海柴达木地区,最终形成了祁连山南北哈萨克人游牧居住之格局。入迁青海的哈萨克人与柴达木地区原居住民族、马步芳地方政权之间的周旋始终伴随在其迁移历程...
关键词:族性规制 青海哈萨克族 柴达木蒙古族 历史记忆 
何时成故乡——迁居新疆的两个青海哈萨克村落社会适应评价被引量:1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86-95,共10页庞巧玲 关丙胜 
迁移人群的社会适应是移民社会研究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青海哈萨克人的反复迁移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对当地社会的适应程度。通过对1984年迁居新疆奇台县的五马场乡青海哈萨克村及2001年迁居新疆奎屯市开干齐镇开干齐村的青海哈萨克...
关键词:故乡认同 青海哈萨克族 社会适应 
空间与迁移:柴达木地区四次规模性族群入迁考察被引量:4
《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关丙胜 吴海霞 
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建设学术研究资助项目<青海哈萨克族社会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
关键词:空间 族群迁移 文明互动 柴达木地区 
文化的演进博弈: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社火历程被引量:5
《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40-48,共9页关丙胜 赵郡丹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河湟地方社会>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10YJA850014
河湟西纳地区的拉沙阳坡村,被原为一起出演社火的阴坡村弃离之后,在沿承河湟社火基本套路的同时,依借本村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极力寻求有别于阴坡村社火的出演内容,从而推演出以"耍牦牛"为核心特征的社火文化。借由阳坡社火之出演历程...
关键词:演进博弈 社火文化 河湟西纳地区 耍“牦牛” 
“原生态”文化的制造: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被引量: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42-47,共6页关丙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50014)
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依借原有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逐步成为独特的文化表相,阳坡人早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精心维护着仪式过程和祭拜诉求。从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历程可以看到时下被视为"原生态"的文化是如何被前...
关键词:耍牦牛 河湟西纳地区 仪式 原生态文化 
多维的矛盾:中国图瓦人的族群建构差异被引量:1
《民族学刊》2011年第5期8-17,91,共10页关丙胜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图瓦人社会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8XMZ030)
族群进行的"划界"行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精英因应某种利好利用学术精英的研究成果及族群文化实践而在族群内外展开的族群建构行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图瓦人的"图瓦人"族群建构肇始于学术精英对其族源的研究以及外界的...
关键词:中国图瓦人 族群建构 边缘族群 
对精英、记忆和民族的思考被引量:1
《前沿》2010年第12期12-14,共3页关丙胜 
记忆的终端载体是个体,个体通过自己的记忆影响着各种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精英通过自己对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对各种知识的掌握,在比普通大众更广大的范围和视野内根据需要建构了族群或民族的社会、集体、历史记忆,并由此想象了民族。因此...
关键词:精英 记忆 族群 民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