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

作品数:15被引量:6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城市水系坑塘城市防洪排涝排涝规划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文物建筑》《城市建筑》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广州珠江大桥历史与工业遗产价值研究
《建筑与文化》2024年第12期228-231,共4页李炎 千诗慧 唐重平 
中国古城防内涝的智慧和经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878282)。
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60年的珠江大桥,是联通广三、粤汉铁路的广州跨珠江第一座铁路桥梁,为适应2025年广湛高铁建设而面临改造诉求。文章通过追溯珠江大桥工程档案,深入挖掘珠江大桥选址与建造历史,总结其遗产价值:作为公路铁路交通...
关键词:珠江大桥 铁路遗产 桥梁遗产 工业遗产 遗产价值 
广州古城水系演变对防洪御涝能力的影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2年第7期031-036,共6页李炎 叶士上 
城市水系是支撑广州古城发展的血脉,具有供水、排水、防洪、防御和交通的多重功能。洪涝灾害是广州古城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南越、南汉、宋、明、清时期分别采取了不一样的水系营建策略。结合“防、导、蓄、高、坚、护、管、迁”八大方...
关键词:广州古城 城市水系 防洪御涝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南阳天妃庙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被引量:3
《中外建筑》2022年第2期56-62,共7页李炎 蒋舒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87828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2020ZB17)。
本文从"线性文化遗产"视角出发,将相关保护理论落到中微观层面的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实践中,拓宽我们对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思维定式。依托"线性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之和的特性,通过挖掘地段与"万里茶道"在文化、功能、空间上的联...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 万里茶道 天妃庙历史地段 保护更新 
明清时期广东地方城市古塔的分布特征
《城市建筑》2020年第10期181-186,共6页李炎 周炜杰 吴运江 
塔作为古代地方城市营建的主要组成元素,其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笔者基于史籍与现存实例的整理,借助GIS的数据统计分析,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及交通区位三方面切入,探讨广东地方城市古塔的分布特征及其营建背景,进而对城市建塔的实际功...
关键词:明清  分布特征 营建动因 
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被引量:14
《城市规划》2020年第3期84-92,101,共10页吴庆洲 李炎 吴运江 余长洪 刘小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8282,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5ZB11)。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
关键词:海绵城市 古代城市水系 赣州 福寿沟 坑塘 
我国古城中的雨水基础设施——“坑塘”水系被引量:1
《文物建筑》2017年第1期38-56,共19页李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实验室开发课题(项目编号:2015ZB11)
古城'坑塘'水系是城市水系的一种类型,代表了城市防洪御涝、雨水利用的一种传统模式和朴素、自然的理水观念;研究结合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古城'坑塘'水系的典型个案,对其在城市中所发挥的多种功用进行历史追溯和分析,拓展对古代城市水系...
关键词:古城水系 坑塘 防洪排涝 雨水管理 
古老的市政设施——赣州“福寿沟”的防洪预涝作用被引量:5
《中国防汛抗旱》2017年第3期37-39,56,共4页吴运江 吴庆洲 李炎 刘小刚 余长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78197;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15ZB11)
回顾了赣州古城的洪灾威胁和福寿沟的兴修发展史,分析了其营建特点,并论述其作用机制——沟塘一体,形成城市水系,以泄洪排涝。福寿沟历经千年的考验,至今仍为赣州老城区排洪泄涝做出贡献,为现代城市建设和防洪减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赣州古城 福寿沟 泄洪排涝 
从“临江扩城备战”到“两江四岸发展”--唐宋虔州城市格局演变
《华中建筑》2016年第10期25-29,共5页吴运江 刘小刚 李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278197);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2015ZB11)
唐宋时期,虔州城市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唐末扩城临江,宋代拓展至两江四岸。该文分析其驱动原因,认为前者受区域军政格局影响;后者是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扩城备战的攻防考虑,以及唐、宋虔城的城市格局,得出两江四岸的...
关键词:唐宋 虔州 城市格局 军政格局 经济发展 
罕见的瓷瓦屋面装饰及其源流初探——赣州文庙瓷瓦发微
《装饰》2016年第7期83-85,共3页吴运江 冯继红 李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78197);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15ZB11)
赣州文庙的屋面为罕见的瓷瓦双色剪边屋面,并且用青花瓷制屋脊和脊饰。现存的瓷瓦装饰非常罕见,但在历史上也有其他案例。本文梳理瓷瓦建筑装饰的历史资料,认为赣州文庙采用瓷瓦装饰反映了清朝前期极度尊孔的历史,印证了清代文庙建筑等...
关键词:瓷瓦 赣州文庙 景德镇 
遗失的“军城”——赣州东晋“高琰城”形态考析
《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270-275,共6页吴运江 余长洪 刘小刚 李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78197);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408236);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15ZB11)
赣州向以“宋城”闻名全国,但赣城的肇始可追溯至汉代。由于地形险要.控扼两江,是古中原通往岭南、闽越的重要孔道,被认为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战略要地。
关键词:赣州 考析 形态 东晋 遗失 战略要地 汉代 中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