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平

作品数:22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陈寅恪志怪小说道家唱导《世说新语》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现代企业教育》《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牡丹江大学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东晋净土及观音信仰的地域流布被引量:2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39-43,共5页张二平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
关键词:东晋 弥勒信仰 阿弥陀佛信仰 观世音信仰 佛教中心 
《论语》和《庄子》中的颜回与子贡被引量:2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5-581,共7页张二平 
在《论语》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了"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庄子》全书抑子贡而扬颜回,对"性与天道"进行了深度阐释。在穷达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肯定了孔颜乐处,但引入气化论而远离了...
关键词:《论语》 《庄子》 颜回 子贡 性与天道 
陈寅恪文化渊源学说试探——以民族国家与宗教文艺为核心
《东疆学刊》2009年第3期50-55,共6页张二平 
陈寅恪史学最突出的学术特点是文化渊源思想。它与华夏民族意识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史、宗教史、文艺史、民俗史以及制度史诸领域得到有效展开。中古史的主体在民族,根本在文化,标志在制度。这一学说既具有独特的学术方法,即直接研究文化...
关键词:陈寅恪 中古文化渊源 学术方法 学术精神 
陈寅恪佛教研究的文化范式被引量:1
《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121-126,共6页张二平 
在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中,佛教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到晋唐佛学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政治伦理、佛教与语言文艺等方面。陈寅恪佛教研究最大的学术特色是,从佛经比较校勘出发,扩展到中古民族文化渊源探求中去...
关键词:陈寅恪 中古佛教 佛经比较校勘 民族文化渊源 文化范式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张二平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
关键词:陈寅恪 中古中国 民族融合 文化渊源 国家凝成 
论释氏讲唱与中古小说的关系——以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为中心被引量:1
《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期29-31,38,共4页张二平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之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关键词:东晋佛教 讲经 唱导 释氏辅教之书 
论支遁清谈——以《世说新语》为中心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67-71,共5页张二平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
关键词:支遁 清谈 逍遥义 即色义 以佛解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统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1-5,共5页张二平 
在玄佛盛行的东晋,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却以儒学为根本。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志在兼济、心怀王道的价值取向,也讴歌了孔颜之乐、曾点气象等人生境界。他在对儒学的历史反思中,还流露出了强烈的道统意识。陶渊明思索并体验过的一些问题,成为以...
关键词:志在兼济 曾点气象 桃源理想 道统说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佛学因缘被引量:1
《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4期37-41,共5页张二平 
谢灵运是中古山水诗的确立者,其人生与佛教关系至密。谢灵运的山水诗一方面极富于声色光影自然清晖之美,另一方面又即色观空,深蕴佛理。以上特征的形成,与他净土信仰的稳定心态及得益于佛学的取象理论有关。始宁山居期间他积极从事于佛...
关键词:山水诗 佛教意象 净土信仰 取象理论 始宁山居 
论释氏讲唱与中古小说的关系——以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为中心
《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43-46,共4页张二平 
从民俗佛教和口头传播的角度看,东晋佛教民众化运动过程中佛教徒面向世俗的讲经和唱导活动直接促使了中古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释氏辅教之书在创作主体上有一个由佛教高僧到在家居士再到普通民众的扩大过程。
关键词:东晋佛教 讲经 唱导 释氏辅教之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