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

作品数:9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贸易关系新中国贸易协定立场外交承认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史林》《中共党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近年来德国冷战史研究状况概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22年第2期1-16,共16页葛君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冷战时期东、西德对华关系研究(1949—1989)”(项目编号:2018EL002)阶段性成果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德国史学界在冷战史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成果择要进行介绍,探寻当前德国冷战史研究的一些发展特点和未来趋势。在德国,冷战史被纳入当代史这个更大的论域之内,这意味着“冷战”不应只是对二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描述...
关键词:冷战史 当代史 德国史学 研究综述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以东德史研究为视角的思考被引量:1
《史林》2022年第4期24-29,共6页葛君 
历史学乃是人试图对其过去了的存在印迹的描绘,是人的文化生产活动。史学史则是针对这项活动的历史性描绘,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描绘对象的历史学,是自我复制并反思的历史学,是更高维度的历史学。“作为学科史的史学史”正是在这个维度上...
关键词:史学史 自我复制 内部逻辑 历史学 学科史 思想史 演进与发展 艺术史 
从合作到斗争:1956—1964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贸易关系被引量:1
《史林》2020年第2期171-181,95,222,共13页葛君 
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冷战时期东、西德对华关系研究(1949-1989)”(项目号:2018EL002)阶段性成果;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度青年预研究项目“冷战时期东、西德对华关系研究(1949-1989)”(2017ECNU-YYJ004)资助。
中国与民主德国的贸易在1955年最终实现了基本平衡。在此之后,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开始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起初,在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反冒进"的基调下,1956年和1957年的中德贸易处于调整转型的阶段。随着1958年中国开始"大跃进"以及民...
关键词:中国 民主德国 贸易关系 政治斗争 
二战后斯大林的德国政策再探讨(1945—1953)——基于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会谈记录的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71-81,186,187,共13页葛君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冷战时期东、西德对华关系研究(1949—1989)”(项目编号:2018EL002);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度青年预研究同名项目(项目编号:2017ECNU-YYJ004)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的态度存在着某种张力,从而使得苏联在德国政策上的目标不够明确。斯大林起初尝试追求一个统一的、“联合政府”的德国,并希望它成为苏联与西方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但随着冷战的爆发以及“联合...
关键词:斯大林 德国问题 德国统一社会党 民主德国 
试论新中国与民主德国的早期贸易关系(1950—1955)被引量:8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1期70-83,共14页葛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12&ZD188)的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和民主德国遵循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共运的分工安排,在建交之后把加强贸易往来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任务。在两国就1951年度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过程中,民主德国出于自身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诉求,希望在中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经贸活...
关键词:中国 民主德国 贸易协定 德国问题 “东柏林事件” 
论1950年代中国对于承认“两个德国”的态度被引量:3
《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3期77-83,共7页葛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项目编号:12&ZD188)阶段性成果
随着西方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允许其加入北约后,苏联便决定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希望能够维护加强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与苏联保持一致,支持承认"两个德国"现状,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并与民主德国签订了《...
关键词:中德关系 苏联 “两个德国” 台湾问题 
民主德国对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及其演变被引量:3
《冷战国际史研究》2014年第1期89-102,5,共15页葛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ZD188)“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阶段性成果;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海外研修资助”项目
在苏联向西方三国提出有关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后,格罗提渥于1959年初访问亚非诸国,试图为民主德国争取更大范围的外交承认,其中印度也是其极力争取的重要对象。当朗久事件爆发后,民主德国的基本立场倾向于支持中国,格罗提渥在...
关键词:民主德国 格罗提渥 中印边界冲突 外交承认 
缓和的倒退?:1966-1968年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被引量:1
《德国研究》2011年第2期33-39,78,共7页葛君 
以1966年3月25日的"和平照会"为标志,联邦德国开始试图缓和与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同年12月大联合政府成立后,联邦德国进一步提出了"先天缺陷理论"并很快与罗马尼亚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它标志着基辛格-勃兰特政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
关键词:“新”东方政策 东西方缓和 大联合政府 “布拉格之春” 
“尾巴摇狗”?——冷战中的德国被引量:2
《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第2期301-329,共29页诺埃尔.D.卡里 葛君 
1961年8月,柏林墙开始修建。犬热病在1989年之前,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可能会认为,苏联对东欧各国政府在决策制定上的控制似乎比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要强悍许多。西方阵营具有多重权力中心、民主政治传统根源的合法性以及在观点上的显著差别。...
关键词:苏联人 乌布利希 勃兰特 柏林危机 艾森豪威尔 西方阵营 德国人 柏林问题 多边核力量 拉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