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迅

作品数:26被引量:8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仪式视觉人类学傈僳族影像影视人类学更多>>
发文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民族艺术》《现代视听》《文学人类学研究》《民族艺术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场景化与仪式性: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影像传播路径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熊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化视阈下少数民族社交媒体应用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3BXW106)”阶段性成果
历史上傈僳族惯于迁徙,同西南其他民族在“藏彝走廊”中持续展开文化融合,他们“沿着太阳落下的方向”,从北往南迁徙,并在多方互动中构建自身认同。傈僳族口头文学众多。以祭祀为核心的叙事长诗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傈...
关键词:傈僳族 仪式表征 影像传播 非遗数字化 
影像民族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现代视听》2024年第3期26-29,共4页熊迅 萧颖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社交媒体应用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3BXW106)阶段性成果。
影像民族志是一种特殊的影像文本和视听文献,基于人类学学术视角和民族志规范进行制作。本文以中国影像民族志的制作和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像民族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功能和意义。影像民族志首先以社会历史科学的样态参与...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影像民族志 视觉人类学 认同建构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被引量:4
《民族艺术》2023年第2期76-83,共8页熊迅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壮族侬峒节”(YXZ2017017);中山大学2023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影像类实务教学实践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影视人类学伴随着影像技术和现代人类学的出现开始起步,在理论和实践、文字和图像、科学研究和影像艺术的混合地带成长并时有冲突。虽然人类学家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影像来辅助研究和呈现研究成果,但影像表达在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 视觉传播 学术路径 媒介社会 
从蒙太奇到马赛克:纪录电影《烟火人间》的影像实验与表述流变被引量: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82-88,共7页熊迅 
诗意模式、参与式模式与自反模式是纪录片的三种基本表述型,它们也处于民族志影像的发展脉络中,并在不断变迁的价值建构和文化阐释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目前,基于网络平台的自媒体影像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在形成媒介化的社会景...
关键词:诗意电影 参与式影像 社会传播网络 互动性 媒介人类学 
象征的网络:仪式传播视角下的贵州屯堡地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74-81,共8页李婧 熊迅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边缘场域中的认同层级与传播网络”(2012M511852);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网络视频社区的社群关系和文化传播的跨学科研究”(2018WQNCX279)
贵州屯堡地戏是在黔中地区认同为明代军事行动和移民后代的屯堡人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民间戏剧表演形态,也是有固定形态和程序的大型仪式。传统上的地戏不但表征和塑造了屯堡人的群体认同,在地戏队组织、血缘或姻缘家族和家庭内部、以村寨...
关键词:仪式象征 社会传播网络 屯堡地戏 
从客位到主位:成为“被利用”的民俗影像制作者被引量: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熊迅 
基于在贵州屯堡地区的田野调查和关于屯堡地戏的民俗影像摄制,以个案的方式来探讨地戏这一民俗仪式如何以视觉化的方式形塑屯堡社会,并进一步构建了屯堡人的认同。随着对民俗主体和地戏价值的逐步理解,客位的摄像机视角也悄然转变,此后...
关键词:民俗影像 贵州屯堡 地戏展演 视觉人类学 
摄影人类学的困境与前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8-23,共6页熊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滇西跨境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播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2CMZ037);中山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新媒体与纪实影像的教研互动研究"
以社会纪实摄影和人类学影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摄影人类学的困境和前景。通过梳理两者在建构他者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呼应的表达范式,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具有一致性的认识论发展脉络。在主体和对象关系上两者皆通过强化差异性来把他者对象化...
关键词:他者建构 纪实摄影 摄影人类学 阐释理论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民俗影像工作坊导师六人谈
《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2期88-96,共9页范长风 庞涛 熊迅 谭勇 田兆元 孙正国 
2017年7月14-29日,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大学、长江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了“文化多样性与影视表达”“古茶文化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暑期学校与民俗影像工作坊。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 工作坊 影像 民俗 导师 展望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空间建构与认同表征——古永傈僳族仪式体系的视觉人类学考察被引量:4
《民族艺术》2017年第4期38-43,共6页熊迅 
空间既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构出的文化要素。它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用以视觉生产的原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腾冲古永傈僳族仪式的"自我呈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对空间的表述、组织和建构。仪式性的空间建构基于其...
关键词:空间建构 认同表征 傈僳族 仪式 视觉人类学 
卫星和互联网情境下的神话学讨论被引量: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1-11,共11页邓启耀 熊迅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85)
远古的神话,在卫星和互联网时代,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演绎。以神话符号命名人造卫星,以及在互联网讨论的神话符号挪用现象,涉及政治意识形态转型、文化象征、民俗习惯,甚至社会性别等问题。这是神话在当代社会特殊情境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可...
关键词:卫星 互联网 神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