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才瑞

作品数:43被引量:7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冰川第四纪江汉平原地貌地质学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记者观察(下)》《海洋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庆油田等发现真的与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无关吗?被引量:1
《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第6期109-122,共14页景才瑞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询问闵豫在中国科协代表会议的"会议简报"中所说,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问题,蒋其凯代答是记录之错;第二部分辩明黄汲清说大庆等油田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第三部分辩明张立生"论...
关键词:李四光 地质力学理论 大庆油田 新华夏沉降带 
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历史被引量: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2期330-336,共7页景才瑞 揭毅 景高了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是一个漫长的百家争鸣的历史.李四光教授生前曾致力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其成果后来集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科学出版社)与《李四光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之中.他与当时一些中外反对派进行了有理有据的...
关键词:李四光 中国第四纪冰川 研究历史 冰川类型 
再论中国第四纪冰川
《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37-138,共2页程东来 景才瑞 钟学斌 
李四光教授生前曾致力于中国第四世纪冰川研究。其成果后来集于《中国第四世纪冰川》(科学出版社)与《李四光全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中。他与当时一些中外反对派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论,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同意。建国后又再...
关键词:李四光 中国第四纪冰川 冰川类型 极大陆型冰川 亚大陆型冰川 极海洋型冰川 亚海洋型冰川 
评价《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
《海洋科学》2009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景才瑞 
关键词:古冰川遗迹 海岸带 黄土 评价 出版社 逻辑性 说服力 材料 
论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持续和谐发展
《中国市场》2008年第22期142-143,共2页杨剑 景才瑞 贺杰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有数十亿年之久,无时无刻都在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变化着。但从第四纪开始诞生了人类之后,人类就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加以干扰。尤其是到了现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臭氧层空洞、酸雨、生态系统失...
关键词:自然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 以地为生 人地和谐 持续利用 
论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被引量:3
《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11-113,共3页程东来 景才瑞 钟学斌 
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02B04003);咸宁学院重点项目(KL0520)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于老构造运动而言的.因为新构造运动是新生代后半期的构造运动,距现在最近、也最新,所以它与地壳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又因为新构造运动具有活动时期与稳定时期的相互交替特性,所以地壳稳定性也具有不稳定时期与相对...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 地壳稳定性 活动构造带 地震 “安全岛” 
浅议地方保护主义与包庇——读《记者观察》2007年3月(下)有感
《记者观察(下)》2007年第5期62-62,共1页景才瑞 
环境保护最一般的理解,如《辞海》中所言,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作 地方政府 地方保护 环境教育 综合治理 防止环境污染 合理利用资源 记者 自然环境 观察 
让“水乡泽国”变为“鱼米之乡”
《科协论坛》2006年第10期43-43,共1页景才瑞 
湖北省早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江汉平原中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有如“满天星斗”,其中以四湖地区——洪湖、长湖、白露湖、三湖地区最为集中。各湖周围水田连片,一望无际,人称“鱼米之乡”,也有“两湖熟,天下足”之称。
关键词:水乡  江汉平原 四湖地区 湖北省 水田 
在科协这个“科技工作者之家”中逐步成长
《科协论坛》2006年第7期37-37,共1页景才瑞 
我有幸很早就成为这个“科技工作者之家”中一个成员,十分庆幸。我更有幸很早就结识了这个“家”中的第一任“家长”一一李四光教授,更是十分庆幸。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协 李四光 “家” 
论城市化与人口集散流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期542-544,549,共4页景才瑞 饶扬誉 
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
关键词:城市化 人口集散流动 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 逆城市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