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东

作品数:7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上古鬼神帝王考辨汉代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诗成何以感鬼神——上古帝王与郊庙祭歌形态关系探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87-191,共5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CZW005)
诗乐舞为上古祀神仪式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周因于殷礼,祭祀礼仪中的诗篇大部分为“史巫祝宗”之辞,为仪式用语,保存在《诗经》的雅颂中,与乐舞一起服务于降神、娱神的需要。
关键词:帝王 鬼神 郊庙祭歌形态 
“边声”与“华音”:民族碰撞中的汉代乐章被引量: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66-169,共4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
汉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碰撞促进了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归化。反映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风物与歌谣的引进和传唱,二是少数民族乐器的引进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汉地的歌诗艺术。
关键词:汉代 四夷之音 北狄乐 西域乐 
《远游》结构的内在矛盾、作者及文学影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235-242,共8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编号:03CZW005)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
关键词:《楚辞·远游》 淮南王刘安 《大人赋》 扬雄 
金声玉振——儒家乐论对上古礼乐制度的阐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5-11,共7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CZW005)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
关键词:儒家 “金声玉振” 上古 礼乐制度 乐论体系 
《大武乐章》与“三象”考辨被引量:2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47-52,共6页张树国 梁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CZW005)
《周颂》中的《大武乐章》由《我将》、《武》、《赉》、《般》、《酌》、《桓》组成,又名“象武”、“象舞”。歌词具在而音乐消亡。古籍中《勺》、《象》、《武》连言。事实上,“象乐”、“象舞”、“勺”源于大舜古乐的“韶乐”,是...
关键词:大武乐章 象乐 以雅以南 
论上古乐奏形态与《诗经》兴体之原始关联被引量:1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6-12,共7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专题论文。批准号:03CZW005
本文从曾侯乙墓鸳鸯盒乐舞图入手,分析上古时代的乐奏形态。从乐官装扮、 造型及音声模写等方面都体现了图腾艺术的本质特点,即艺术仿生性。作为《诗经》艺术手段的“兴”实际来源于上古乐官文化的兴祭仪式,通过交响性质的“大合乐”召...
关键词:乐奏形态 兴祭 图腾祭 艺术仿生学 
论屈原昆仑之游的悲剧意义
《职大学报》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张树国 梁爱东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
关键词:屈原 昆仑 母题 求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