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女

作品数:185被引量:11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潘啸龙韩国良梅琼林刘中黎顾农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离骚》中“宓妃”形象的现实性分析——兼议“佚女”“二姚”情节中的现实困境
《荆楚学刊》2023年第2期18-21,共4页闻锐 
《离骚》中恢诡奇特的“求女”情节不仅展现出高度的文学性,也蕴含丰富的现实性。细考屈原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求女”情节应是屈原在现实困境中内心复杂情感的幻想性写照,具有现实指向:“宓妃”形象是神话中的幻想人物...
关键词:《离骚》 “求女”情节 现实性 
《离骚》“求女”的情感诉求——兼论“求女”寓意被引量:1
《武陵学刊》2023年第1期110-115,共6页龙艳 
帝王情结是屈原文化个性的重要因子,《离骚》“求女”喻指对贤君的渴求,这种渴求源于诗人心中凝重的帝王情节。“求女”乃是诗人帝王情结的艺术幻化,是诗人忠君情感的哀怨倾诉,是诗人求索精神的自我彰显。
关键词:屈原 《离骚》 求女 帝王情结 忠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刻内涵揭示
《阴山学刊》2021年第2期21-26,共6页李霞 许兴宝 
出现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宋词中十分珍贵的名句。其中的美妙之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书写故事的情节上看,无疑是借用了《离骚》中的“求女”手法;从表现中的寓意上看,无...
关键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发悟 “求女” “那人” 
感伤与无奈——从结构辨析《长恨歌》主题意蕴被引量:1
《西部学刊》2020年第24期155-157,共3页萨日朗 
白居易《长恨歌》以李隆基、杨贵妃爱情故事为基本素材,至今流传不衰。对于它的主题的阐释和争论也随之不休,概括而言有四种观点:讽喻说、爱情说、风情说、双重主题说。其中争论分歧较大的是讽喻说与爱情说。实际上,讽喻说是基于文本基...
关键词:《长恨歌》 “求女” 感伤 
屈原《离骚》诉舜、谒帝、求女为何均告失败被引量:1
《职大学报》2020年第4期6-10,共5页王章才 
屈原《离骚》第二部分所写的诉舜、谒帝、求女等三事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三事都是基于幻想的;幻想高于现实,往往是对现实缺憾的补足。问题是:既然是幻想,屈原为何拒绝“补足”呢?原因有三:客观上,这三事本身都很难成功;主观上,屈原并没...
关键词:屈原 《离骚》 诉舜、谒帝、求女的失败原因 文学自觉 
没那么简单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22期87-87,共1页琥珀 
周小姐30岁出头,自诩看过相亲的大江大河。非常时期,别人是坐困愁城蓄谋离婚,她却眼见要和备胎男友久拖成局。为何叫备胎男友?周小姐的最高理想是单身主义。新版《小妇人》电影中少女乔拒绝劳里求女昏,只因她太热爱自由而决意单身。周...
关键词:《小妇人》 求女 备胎 最高理想 
赋梦与梦赋被引量:2
《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5期145-149,共5页许结 
辞赋作品写梦,早在屈原的《离骚》“求女”描写与《九歌》中“幻境”构设,已见端倪,然以赋写梦境且有较强故事性的,学界多以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为肇始。如前赋宋玉对楚襄王问“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
关键词:《九歌》 高唐 荐枕席 宋玉 闻君 求女 梦赋 神女 
浅谈隐喻视野下的“闺怨”与“求女”主题
《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35-35,37,共2页马叶馨 
中国古代文人在书写自己的坎坷遭遇和仕宦不顺时,常常借助“求女”不得和闺怨之情,隐晦表达其政治失意之隐痛。本文将分别从闺怨与求女两个方面出发,探析在隐喻视野之下,文人对于政治理想幻灭的宛曲表达。
关键词:政治隐喻 求女 闺怨 
清华简《楚居》季连形象研究综述
《科教文汇》2019年第5期149-150,共2页李麒 刘文静 孙丽蓉 唐宸(指导) 
清华简《楚居》主要叙述了楚国的起源传说和历世都居的处所。涉及楚人始祖季连的生活故事,与传世文献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清华简《楚居》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季连这一人物形象。学界对季连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历史化和"求...
关键词:《楚居》季连 人物形象 神话历史化 “求女”原型 
《蒹葭》再考——求女與求賢的類推被引量:2
《汉籍与汉学》2018年第2期18-25,共8页大野圭介 張永平 
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201708330102)專項資助成果
對於《蒹葭》的主題,古今解釋多有分歧。今人大多否定古注,將其視爲戀詩。本文通過男女之戀與君臣之情的類推,認爲作求賢之詩的解釋,在漢代自有其合理之處。
关键词:《蒹葭》 求女 求賢 類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