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林

作品数:12被引量:2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高考改革高考作文教学策略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文坛》《天府新论》《社会科学论坛》《语文建设》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川东北红色文化的影视传播初探被引量:2
《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4期156-161,共6页王绍林 
四川省的东北部,主要指达州与巴中两个地级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主战场,革命火种绵延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了厚重而丰富的红色文化。文章总结了红色文化传播情况,阐明它的价值与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川东北红...
关键词:川东北 红色文化 影视传播 
达州巴文化特征调查研究被引量:2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55-59,共5页彭金祥 王绍林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渠江流域巴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15SA0105)
以四川东部达州一带的巴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为资料,分析巴人的文化特征,理清巴文化源流,研究巴人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丧葬制度、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巴人创造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与联系,阐明巴人的活动区域,提出在继承巴人遗...
关键词:达州 巴人文化特征 考古遗址 景点保护 
从考试语文到素质语文——试论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综合改革
《教育探索》2015年第9期42-45,共4页王绍林 彭金祥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SA0104)
高考语文改革,是语文界和整个社会一直关注的话题,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改革,更是对语文教育目标的重新反思。高考语文应有综合改革的思维,即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强调工具作用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实现...
关键词:高考改革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浅论李金发《弃妇》诗的美学价值被引量: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65-68,共4页王绍林 
主要通过作家的情感经历来分析中国现代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弃妇》,欣赏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深刻的意蕴,阐释其象征意味,为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扫清障碍。
关键词:李金发 象征主义 《弃妇》 美学价值 
发展文化产业的生态学理念被引量:2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149-152,共4页王绍林 
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川教函(2011)659号]
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做到在有限资源最大利用前提下,既顺应了自然又创造了文化,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为此,就得引入生态学的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强化循环式的效能观,实现和谐性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科学的文化产业生态链。
关键词:生态学 可持续 循环式 和谐性 文化产业 
略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育被引量:5
《语文建设》2014年第11X期15-16,共2页王绍林 彭金祥 
作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参加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多年,写作本文主要是探讨目前高中语文听说教学的现状、效果、原因、问题,分析高考对高中语文课堂中听说教学的影响,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寻找最佳的人才培养之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语文素养 语言表达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新探被引量:8
《教育探索》2014年第11期51-52,共2页王绍林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应采取拓宽学生写作空间、强化立体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个性发展,科学进行作文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完善写作训练策略、践行新课标理念等策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策略 
超越灾难书写的美学立意——试论姜明长篇小说《寻根》的文化意义
《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169-171,共3页王绍林 范藻 
姜明的长篇小说《寻根》,记叙一个在汶川大地震灾难中失去记忆的人寻回自己姓名、故乡和往昔经历的故事,超越灾难文学的灾难书写的美学立意,体现出全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跨越世俗成见,寻回人伦亲情;超越家族姓氏,寻求女性价值;穿越物质...
关键词:姜明 《寻根》 灾难书写 美学立意 文化意义 
试论金帐汗月即别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王绍林 蔡斌 
月即别是金帐汗国第九任君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正式迁都别儿哥萨莱,使得汗国对地方的财政及其他事务的管理更加有效;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尊重学者,鼓励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传承发展伊斯兰文明...
关键词:金帐汗国 月即别汗 伊斯兰化 战争 
历史与文学的交织:路漫漫其修远兮--郭沫若《屈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2期56-58,共3页王绍林 
本文研究和探讨郭沫若剧作《屈原》的写作由来与屈原形象的意义,分析历史上的屈原形象,解剖屈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阐述屈原舞台形象的构成与价值,分析屈原艺术形象的塑造技巧。
关键词:《屈原》 郭沫若 屈原的历史形象 屈原的舞台形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