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作品数:25被引量:5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治外法权法院法律帝国主义近代国际法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法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经由司法巡回的国家治理——一项关于英格兰总巡回法庭的个案观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161-180,共20页李洋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密勒氏评论报〉与20世纪上半叶中美法律文明互鉴研究》(项目号22BFX164);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治理意义下的巡回意味着国王/中央的现身。就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场景而言,巡回兼有增强民族认同之意蕴,国王的最高司法权威藉由司法巡回以救济臣民进而实现早期国家治理。趋于惯常性、跨地域性及受理所有申诉的司法巡回,在数百年的历...
关键词:司法巡回 国家治理 中世纪英格兰 总巡回法庭 
认真对待司法巡回的国家治理功能: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功能迁移的考察被引量:2
《政治与法律》2023年第8期80-91,共12页李洋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和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国家治理现代化亟须司法的全面参与。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及司法的政策参与对于司法统一有其必要,但对塑造司法规则之治、强化国家治理功能而言仍有不足。作为制度性建构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有功能性意义,但...
关键词:司法巡回 统一法律适用 国家治理法治化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司法地解读国家治理——第十届全国青年法史论坛综述
《法律史评论》2022年第2期431-441,共11页李洋 万梦茹 
国家治理伴随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方话语塑造,展现出独特的、具有高度纲领性的确定意涵,并由此构建起与之相关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系列话语,成为学界近些年来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外历史的实践维度则展现着司法在国家治...
关键词:中国政法大学 江苏高校 上海大学 暨南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中外历史 法律史学 
从依附宗主国到本土化:智利法制进路探寻
《外国法制史研究》2021年第1期71-86,共16页李洋 
智利法制进路展现着一幅既同后发型法制国家相似,又极富本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画卷。在法制传统、法律渊源以及法学教育等西班牙宗主国阴影下,仍保有其本土化特性。在拉美独立运动的改革浪潮中,智利法制本土化特色得以发扬,并引领风尚。...
关键词:法制现代化 法律渊源 法学教育 法制传统 后发型 成长经验 本土化 本国特色 
亨利一世时期总巡回法庭的起源
《清华法治论衡》2021年第1期381-432,共52页 李洋(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5CFX009)资助.
一理查德森(H.G.Richardson)与赛尔斯(G.O.Sayles),以及斯滕顿女士(LadyDorisM.Stenton)新近所出版的著述皆强调了作为最早在全英格兰铸造普通法亨利一世统治时期巡回法庭中法官的重要角色.①鉴于这些著述的结论存在些微差别,以及关于...
关键词:巡回法庭 亨利一世 普通法 司法层面 理查德森 英格兰 
《中国评论》所载英国汉学家哲美森译《大清律例》篇章述评被引量:7
《国际汉学》2021年第1期107-114,205,共9页李洋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评论》与十九世纪末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法”(项目编号:15AFX006)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着重考察了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刊物《中国评论》所刊载的来华英人哲美森所译《大清律例》之部分篇章。研究发现,哲美森译本虽未全面涵盖清律全部条款,但其基于个人旨趣及时局,系统诠释性地翻译了《兵律·关津》与《...
关键词:《大清律例》 《中国评论》 哲美森 法律翻译史 
爱德华一世时期总巡回法庭的消逝被引量:1
《法治现代化研究》2020年第5期174-184,共11页 李洋(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FX009)资助。
中世纪英格兰总巡回法庭因所受理业务明显超出负荷,从而影响其巡回频率及实践效率,并最终导致其退出历史舞台,这显然已为一众史家所共知。然而,这一传统叙事显然未能正确认识总巡回法庭在其时司法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根据爱德华一世统治...
关键词:中世纪英格兰 总巡回法庭 控诉状 特别委任巡回 
从“非正式帝国主义”到“法律帝国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5期113-114,共2页李洋 
19世纪是以近代国际法为基本框架的近代国际秩序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东西文明交流碰撞的频发期。以传统欧洲格局为基调的近代国际秩序,常以“主权”与“文明”的话语来打量并尝试同化东方国家。殖民作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同化方式...
关键词:近代国际法 帝国主义 非正式 频发期 欧洲格局 基本框架 殖民 主权 
从“非正式帝国主义”到“法律帝国主义”:以近代中国的境遇为例被引量:7
《法学家》2020年第1期77-89,193,共14页李洋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国巡回法庭的历史溯源及当代镜鉴”(15CFX009)的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经费支持
近代国际法理论框架下的"非正式帝国主义",由最初的"自由贸易"模式扩展至政治、司法等诸般间接控制样式。在"非正式帝国"的塑造中,合乎国际法规范的条约具备去疆界化与再疆界化的意义,即破除正式领土帝国的堡垒,重建非正式帝国的藩篱。...
关键词:非正式帝国主义 法律帝国主义 治外法权 近代中国 近代国际法 
美国法官上海受难记:重返一九零八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7年第2期147-160,共14页李洋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CFX009)资助
近代治外法权下的上海租界,上演的是重迭繁冗的异域法制风情。西方国家借此弹丸之地,试图在东方构建法制的西方图景。这一意图却或受制于其本国政治外交角力,或困守于在沪西人的利益交织。本文以美国驻华法院首任法官威尔佛莱在华推行...
关键词:治外法权 上海租界 美国驻华法院 威尔佛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