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林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乡愁乌托邦悲剧城市美学形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美与时代(美学)(下)》《华中学术》《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影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建筑中的美——并非奢侈品,只是必需品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5年第3期4-7,共4页萨米尔·泽基 史晓林(译) 戴睿(译)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范式及心脑机制研究”(19ZDA043);河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美学》课程对师范生美育素养与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HDXJJG2022-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建筑中的美能滋养人类的情感脑吗?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美学教授萨米尔·泽基认为事实确实如此。他进一步提出,这应该是所有建筑的一种品质,并且人类有能力跨越所有文化鸿沟,识别出这种美。对美的欣赏,无论在哪里找到,都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关键词:建筑  品味 身体 大脑神经 
论鲁迅与马克思在悲剧观念上的潜在对话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4年第2期153-167,400,共16页史晓林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研究”(22&ZD28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势特色学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理论研究”(22YSXK01ZD)阶段性成果
在悲剧观念上,鲁迅与马克思都未将悲剧拘囿在纯粹的艺术领域,而是注重悲剧的社会批判力,追求一种作为批判形态的现代悲剧。二者在悲剧的批判方式、批判的实质和批判的目的上均存在潜在对话。批判方式上,鲁迅追求的“肉薄”契合了马克思...
关键词:鲁迅 马克思 悲剧 批判形态 
美在自然向人敞开中生成——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白杨 史晓林 
如画既是自然审美经验中的一个审美常识,同时也是美学史上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如画缘于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对象的绘画创作。王中原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对风景如画的美学探究》以“风景如画”这一司空见惯的审美常识...
关键词:如画 自然审美 文化观念 存在主义现象学 
共同体视域下国产科幻电影的民族性表达
《电影文学》2024年第4期145-150,共6页高悦 史晓林 
教育部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项目编号:22JZD005)阶段性成果。
国产科幻电影深受观众喜爱,既得益于其对科幻经典精髓的吸收,也离不开其独特的民族表达。以共同体美学为视角,对国产科幻电影与国外科幻电影做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国产科幻电影有别于西方共同体理念下科幻电影的民族意象与东方叙事。对此...
关键词:国产科幻电影 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意象 乡愁乌托邦 
影响的剖析与焦虑——以《重估俄苏美学》为中心看俄苏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影响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3年第2期407-417,共11页史晓林 白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研究”(22&ZD281);河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美学》课程对师范生美育素养与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HDXJJG2022-076)阶段性成果
“影响就像流感一样尾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论是施加影响者还是流感的受害者,都深受被感染的痛苦。”1在现实社会,影响无处不在。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文学与美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影响的问题。基于对想象性文学,即诗歌间影响关系的关注...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 文艺批评家 颇负盛名 美学 精神财富 想象性 凌继尧 俄苏 
空间背后的资本、权利与文化——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批评被引量:1
《华中学术》2023年第3期19-27,共9页史晓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研究”【19ZDA263】的阶段性成果
以城市空间为切入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批评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出发,揭示了空间背后资本、权利和文化的角力。在对资本的批判中,重新定义了进入城市的权利,呼吁空间正义。同时,揭示了空间背后的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症候,关注到了城市...
关键词:城市空间 马克思主义 空间的生产 空间正义 现代性 
论鲁迅对西方传统悲剧效果论“净化说”的拒绝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年第2期344-354,477-478,共13页史晓林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势特色学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理论研究”(22YSXK01ZD)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现代化早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与文化语境下,向来提倡“拿来主义”的鲁迅,在悲剧效果方面并没有谨守西方绳墨,亦步亦趋地接受古希腊传统悲剧所遵守的“净化说”。他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对症下药,以自身的悲剧小说创作为药方,期待悲剧...
关键词:鲁迅 悲剧效果 净化说 同情 中国现代悲剧 
现代化进程中的平民英雄——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英雄群像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82-87,共6页史晓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
不同于古典悲剧,现代悲剧着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崇高,对于悲剧英雄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叙事机制。这一点,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深刻的体现。在小说中,路遥用“平凡叙事”的笔法,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这对平民英雄,有意识地提...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悲剧 平民英雄 “现代人的痛苦” 尘世的崇高 
乌托邦冲动的美学形式——论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悲剧观念被引量: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年第2期430-450,614-615,共23页史晓林 王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阶段性成果
"现代悲剧观念"是乌托邦冲动的美学形式。乌托邦作为现代悲剧观念的重要概念,具体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语境,其存在形式和表达机制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中国特征。鲁迅的创作便是中国式乌托邦冲动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他的悲剧作品饱含着...
关键词:希望 现代悲剧 乡愁乌托邦 乡土文学 
陶渊明的诗是如何对钟嵘的“味”的?——以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看钟嵘的“滋味说”被引量:1
《青春岁月》2013年第13期21-21,共1页史晓林 
陶渊明第一次被发现,是出现在钟嵘《诗品》中的中品。这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论诗标准——"滋味说"密切相关。位于中品,而非上品。也即是一部分符合钟嵘的"味",一部分则是对"味"的背叛,由此可见,"味"的多维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
关键词:滋味说 陶渊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