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

作品数:17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沈阳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交响曲布鲁克纳互文性巴托克摘引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探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文化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叙述学视角下的马勒早期交响曲研究——兼及“实在”与“可能世界”的阐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1期73-77,I0004,共6页张晨 
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早期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末,这是一个交响观念扩展和形式延伸的时期,也是作曲家独立音乐叙事的开端。马勒提出了“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的观点,他在音乐中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与实在世界相关的“可能世界”,...
关键词:马勒 交响曲 音乐叙事 可能世界 音乐自传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叙事理念阐释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93-100,共8页张晨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代表音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著名作品。它是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作曲家通过对“作品的个性和理想意义”的描述,来确认他对作品的精神内容理解已“非常精确”。音乐作...
关键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标题音乐 哲学观念 尼采 
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叙事策略探赜
《艺术探索》2023年第4期92-101,共10页张晨 
马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隐藏在交响曲充满二元对立和哲思的体裁特征之下。“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是马勒的创作理念,他以《第二交响曲》展现出交响曲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复杂的形态。作曲家通过由关联性音调、引导性动机实现的多维想象,以...
关键词:马勒《第二交响曲》 话语结构 互文性 空间维度 音乐叙事 
用音乐言说——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叙事布局与结构寓意
《音乐文化研究》2023年第2期103-114,共12页张晨 
文章以叙事和话题理论为出发点,以马勒《第二交响曲》为分析对象,试图在音乐文本、结构分析中揭示马勒隐含其中的叙事内容和手段,解开马勒使用音乐语言隐匿的谜题。马勒的复兴与时代审美改变息息相关,他的作品于20世纪60年代起持续火热...
关键词:马勒《第二交响曲》 死亡叙事 话题引喻 
追求·书写·表达:谈当下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与转型
《音乐生活》2022年第10期13-18,共6页张晨 
近年来,我们通过纪念五四运动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刻来回顾中国现当代音乐的迅速崛起。40年来,“中国与世界”这个话题一步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各方讨论也颇为激烈。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生长与繁盛是时代发展...
关键词:中国作曲家 西方音乐 五四运动 全球一体化 中国与世界 迅速崛起 充满自信 碰撞与交融 
游走的边际:诺曼·莱布雷希特音乐批评理路探赜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77-82,共6页张晨 
20世纪60年代后,叙事理论发生转型,后现代视角层出不穷。理论的引导促使我们反观当下的现实。作家或作曲家的写作都是创作,他们受到诸多来自社会、世界观、风潮的影响。剖析他们如何写作、在何种背景下书写、缘何形成作品是理论家的职...
关键词:诺曼·莱布雷希特 史料与史实 叙事张力 音乐批评 理论与实践 
历史·当代·叙事——谈诺曼·莱布雷希特与《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艺术探索》2021年第1期84-90,共7页张晨 
2019年度沈阳音乐学院院级课题“历史·当代·叙事--谈诺曼·莱布雷希特《为什么是马勒?》的写作特质”(2019YLQ05)。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文本理论的旋风席卷过后,历史书写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读者中心论作为新视角被强势提出,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与各自的独特性引导了新时期的学术发展。作为一位身处后现代思潮下的学者,英国音乐批评家诺曼·莱布...
关键词:诺曼·莱布雷希特 《为什么是马勒?》 史学 批评 文本意义 
指向20世纪新音乐的死亡观:马勒《大地之歌》第六乐章《告别》新探
《艺术探索》2019年第2期94-102,共9页张晨 
马勒的《大地之歌》利用中国唐诗文本再造了一个凄美的与世告别的意境。无论它与中国古诗和五声音调如何贴近,它的生存底蕴还是发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马勒赋予音乐文本极多的含义,他的第六乐章《告别》在结尾时隐藏了一个动机,这个动...
关键词:摘引 告别 死亡 不协和音解放 新音乐 
永恒的爱——马勒《第八交响曲》“摘引”研究被引量:2
《艺术探索》2017年第3期108-118,共11页张晨 
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围绕着一个摘引的核心音调——瓦格纳的"永恒"动机进行创作,通过对这个音调的不断发展,展现了一个宏伟的"弥撒"和理想的主题。他在交响曲结尾对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中"神秘合唱"曲调的借用,实现了对"圣灵降临节...
关键词:瓦格纳 永恒动机 神秘合唱 摘引 
音乐中的关联域:从巴洛克到20世纪——艾夫斯、巴托克、欣德米特与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被引量:1
《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1期116-122,共7页张晨 
一部作品耐人寻味的关键,在于作曲中实现的独特而符合时代精神的完美性。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由于形式上的"高贵的简单"成为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古诺的改编实际上与原作本质相悖,成为了"伪劣艺术品"。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浪漫主义...
关键词:互文性 误读 影响的焦虑 独创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