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立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清谈《隋书·经籍志》《史通》续考雅俗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厦大中文学报》《闽台文化研究》《晋中学院学报》《史学史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管辂别传》与汉晋士风变迁——兼论《管辂别传》中的清谈资料
《厦大中文学报》2021年第1期194-222,共29页刘子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汉书》史料构成与历史书写研究”(立项批准号:20BZW099)的阶段性成果
在现存的魏晋别传中,《管辂别传》是篇幅最长,保存得最完整的一种。在这篇传记中,作者对于管辂的知识背景、交游情形以及求仕经历等,做了详尽而生动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时代的士人命运,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管辂以旧时代的所...
关键词:管辂 《管辂别传》 方术 清谈 
再论《后汉书·赵壹传》--兼及《后汉书》的史料来源问题
《励耘学刊》2020年第2期302-319,M0016,M0017,共20页刘子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汉书》史料构成与历史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BZW099。
对于赵壹在光和元年(178)上计的经历,《后汉书·赵壹传》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写。然而,这一记载所涉及的人物、官职、时间,以及所牵涉的制度、所描述的细节,均存在大量的抵牾之处。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史实的错讹,而是...
关键词:赵壹 后汉书 杂传 
略论闽南方言与唐诗韵律——以杜甫诗作为例被引量:1
《闽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71-76,共6页刘子立 
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的文读音在吟诵唐诗、复原古音古韵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一情形的出现,源于闽南话的文读音系统,在韵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分合、等呼的简化归并,以及入声韵的存佚等方面,都远比普通话更为贴近《切韵》音系的原貌。...
关键词:闽南话 文读音 普通话 《切韵》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及其价值与不足被引量:2
《闽台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83-92,共10页林宝卿 刘子立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是一部两百年前的漳州话字书。《雅》保留了上古和中古的许多语音特点,韵部代表字绝大部份采用见母字,五言顺口又好记。收入的12329字中,有一些是音准义同的方言本字,对方言研究很有价值。《雅》采用朱墨套印的形式...
关键词:《汇集雅俗通十五音》 渊源 价值 不足 
反虚为实:略论《声无哀乐论》的体式
《厦大中文学报》2016年第1期169-185,共17页刘子立 
嵇康的名作《声无哀乐论》,其文章体式独具特色,颇有讨论的价值。该文虽然采用了'秦客''东野主人'这一主客问答的形式,却并非一篇普通的'虚设宾主'的论说文。与一般平滑整饬的主客体论文不同,《声无哀乐论》中出现了宾主的龃龉、话题的...
关键词:嵇康 声无哀乐论 反虚为实 清谈 
《东观汉记》“自永初以下阙续”考被引量:5
《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2期1-8,共8页刘子立 
《东观汉记》作为东汉一朝的国史,对于东汉历史研究意义重大。然而,该书不仅很早就已散佚,而且关于其起讫年代、篇卷数量,在文献中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形的出现源于《东观汉记》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成书过程,亦源于《东观汉...
关键词:《东观汉记》 《史通》 《隋书·经籍志》 
《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被引量:2
《闽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67-73,共7页林宝卿 刘子立 
《雅俗通十五音》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漳州东苑谢秀岚编辑的反映当时漳州方言的一本韵书。《雅》声母十五音,五十个字母分八音,八音的称说是: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下去声、下入声。在每个字母的下...
关键词:《雅俗通十五音》 声调 浊上归下去(阳去) 
略论《人物志》与“都官考课”
《晋中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01-104,共4页刘子立 
《人物志》的撰写与"都官考课"的制定,是刘卲一生的两大创造。"都官考课"的制定,是以理想中的汉代察举制度为蓝本的;而《人物志》所反映出的却是一种带有名士趣味的观人法则。两者旨趣的背反,与汉魏之际急剧变动的时代风气息息相关。
关键词:《人物志》 “都官考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