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多模态表达 "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模态话语信息加工的认知负荷研究被引量:19
《外语教学》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傅晓玲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英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PA105050)的阶段性成果
模态间性的研究是模态语篇分析的子系统之一。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的心理学理论,以学术会议和课堂教学中英语模态表达的样例为依据,探索模态间性的特征、模态话语的再现和传播之间的联系过程。模态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影响着模态...
关键词:模态间性 模态表达 认知负荷 信息加工 
《倾城之恋》的模态艺术
《嘉应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67-71,共5页许奕斌 罗小娟 
广东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1GJB125070)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姿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
关键词:模态表达 《倾城之恋》 张爱玲 模态话语分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模态表达被引量: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48-52,共5页罗小娟 许奕斌 
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1GJB125070)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运用光线与色彩、画面与景别,描绘出一幅幅可视可感的图像;通过对白以及对各种声音的细腻描写,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利用绘画手段与意象构建、情景设置充分触发读者的思维和联想——以视觉、听...
关键词:模态表达 《倾城之恋》 模态话语分析 
从馆藏文物到文化记忆:《国家宝藏》的互媒表达、诠释与传播
《北方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35-38,47,共5页潘晓婷 毕伦恺 
2021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下东北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项目编号:2021C104)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记忆的实践:东北老工业基地集体记忆研究”(项目编号:20YJC860025)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吉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项目“未来已来:媒介技术变革与新闻业态重塑”(项目编号:2020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宝藏》在创新形式方面取得了成功。该节目不仅通过视觉、听觉和角色榜样等模态维度上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达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表征效果,还由此激活了观众对文物的五感联想和历史共情的初级想象...
关键词:《国家宝藏》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模态表达 互媒性 
有声语言的视觉呈现与模态表达——以文化类节目为例被引量:3
《电视研究》2019年第12期76-78,共3页李冰玉 钱静 
天津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委托项目“有声语言‘情声气’和谐表达的实现途径”〈项目编号:TJWT1861〉;2018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金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制播技术的发展,有声语言在视频中的表达方式愈加丰富,视觉化趋势愈加凸显。屏时代的媒体环境对有声语言传播提出场景化、情感化和话题性的新要求,本文以文化类节目为例,分析有声语言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元素的模态表...
关键词:有声语言 文化类节目 视觉呈现 模态表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