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蓝华增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82-90,共9页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摘 要:诗的意境说是我国诗歌创作和欣赏审美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究竟孕育于何时?形成于何时?发展于何时?集大成而总其说,并浸浸乎各类文艺理论,又是何时?这一问题,由于近几年来诗人和诗论家们关于诗歌创作是否需要继承创造意境这一艺术传统的讨论,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对这一问题作过一些研究,现在把看法整理出来,聊陈刍议。我主张划分为五期: 一、潜匿期:自周至两汉。诗歌理论被儒家“诗教”所统治,诗的审美经验的任何萌芽都为其所压制,不能形成理论上的概括。这一时期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潜匿不显。二、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文赋》是其理论源头,《文心雕龙》萌芽“意象”理论,锺嵘《诗品》开其先河。三、形成期:唐代。这是对高度繁荣的唐代特别是盛唐诗歌进行理论概括的结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