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育的文化化及其策略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西恩[1] 李培禄[2] 

机构地区:[1]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2]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出  处:《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4期75-76,共2页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摘  要:郑毓信等先生认为,数学并非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以“数学共同体”(数学家构成的特殊群体)为主体,并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在一定传统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数学就是一种文化。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怀特(L.White)提出,数学对象应当被看成一种文化,即“数学实在即文化”。按照现代数学观,数学显然不仅包括有作为数学活动“最终成果”的事实性结论,而且也包括有“问题”、“语言”、“方法”等多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是,数学的文化性质则就是指:无论就事实性结论(命题),或是就问题、语言和方法而言,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且它们又都应被看成“社会的建构”,这也就是说,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命题、问题、语言和方法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即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

关 键 词:数学教育 文化环境 “语言” 人类思维 数学对象 数学命题 创造性活动 现代数学观 

分 类 号:G633.6[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