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微达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 处:《国际高等教育》2018年第4期1-8,共8页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摘 要:一、隐性课程的内涵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潜课程、隐蔽课程、内隐课程、无形课程等。[1]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最早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正式提出的,他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说道,“任何人,或稍加思考的人都了解:学生在读、写、算或其他学术课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
关 键 词:隐性课程建设 厦门大学 1968年 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 美国学者 班级生活 学校教育
分 类 号:G40-012[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