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莉莉
出 处:《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1期206-206,共1页New Campus
摘 要: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一改过去沉闷的“满堂灌”“满堂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样的课堂形态下,学生“动”了起来,气氛“活”了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很多张扬“学生主体性”的课堂里,因为学生成为了“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就甘居幕后,甚至对课堂只是提几个问题启发一下,然后听之任之,袖手旁观。教师也由原来的“主宰者”成为了“旁观者”,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探究方向、探究方式、探究结果。难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要以教师的“地位缺失”为代价的么?那样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呢?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但教师不能因此就可以“不作为”;相反,新课程更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热情参与到教材选择、文本对话、课堂设计、师生对话中。因为只有充满主体意识、独立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给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