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宝权[1]
出 处:《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7年第4期32-35,共4页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摘 要:对于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诸多问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国际学术界都已做了长期的考量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初,从美、英两国发源,而后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重要作用,因而也产生了众多的教学技术流派,诸如安德森(Wandersee,1990,美国)等人开发的IHV法(意为互动历史小品)、孟克和奥斯本(Monk&Osborne,1997,英国)的融合模式、马修斯(Matthews,1998,澳大利亚)的适度模式等等。21世纪以来,这些模式都从不同途径传入我国,同时结合本土化的改造又产生了我国的科学史教学策略,对我国中学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科学史教学未能从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造,使之与课堂教学很好融合,却在重视应试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因而成为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教学思潮。杨老师通过《原子的构成》这一课例,展示了其对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深入思考和可贵尝试,从教学的现实要求出发,利用化学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并将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线索,引导学生与科学家对话,体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在不断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求教学的突破。
关 键 词:教学策略 历史小品 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 生根开花 化学史 马修斯 认识过程 教学组织 汤姆生
分 类 号:G424.25[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13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