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明芳[1]
出 处:《重庆医学》2018年第20期2761-2762,共2页Chongqing medicine
基 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16-GX-069);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6mpxj14)
摘 要:《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1]。其课程性质为交叉学科,课程内容必然会涉及较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高职护生而言会显得晦涩难懂。相比其他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被归为“副科”行列,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既不重视又不感兴趣。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借助PPT进行讲授,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感官疲劳,注意力下降,学习效果更是难以保证。为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对提高《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自胡铁生[2]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后,我国教育界近年对于“微课”的研究和实践也广泛开展并逐渐深入。“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具体而单一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2]。“微课”具有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精短、生动形象、易于分享等优势[3]。本研究尝试将“微课”引入《护理心理学》教学中,以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现报道如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