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奇雯
机构地区:[1]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江苏
出 处:《小学科学》2022年第7期142-144,共3页Science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普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意识,改变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为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组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造高效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融合创新思维对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意义创新思维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与生命力,如果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那么人们就会失去科技探索的兴趣,无法在科技发展中取得进步或者突破。因此可以说创新思维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只有具备科技创新的思维,才能推动科技发展。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也是同样的,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启蒙教育课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性思维,联系科学教学知识点拓展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路,融合知识、技能、情感等,多维度地开展科技创新思维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创新思维能够拓展其科学思考模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并在持续的科学探究中领会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培养远大的理想,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