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60)

作品数:9被引量:2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卢衍鹏张伯存更多>>
相关机构:枣庄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社会科学》《文艺评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中国文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多义悖论欲望叙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文化语境的嬗变与生产主体的选择——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51-55,87,共6页卢衍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08BZW060);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批评伦理研究>(2012204)
20世纪90年代延续并改造了80年代的文化逻辑,其文化语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辐射至文学生产领域,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取代精神启蒙和理想主义,市场法则取代晕轮效应,文学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文学生产主体包括以...
关键词:文学生产机制 文化语境 生产主体 20世纪90年代文学 
论1990年代中国文学中欲望叙事的多义、异化与悖论——以朱文、韩东为例被引量:9
《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81-87,共7页卢衍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08BZW060);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批评伦理研究>(2012204)成果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整体性转换的历史背景下,1990年代中国文学的欲望叙事显示出多义、异化和悖论的特质。按照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延着八十年代关于"人"的追问,九十年代的基本主题就是欲望。对八十年代的基本认识是启蒙主...
关键词:欲望叙事 中国文学 90年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多义 悖论 异化 八十年代 
“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与新写实小说被引量:1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03-109,共7页卢衍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08BZW060);"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ZZ11_085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1WD79)
文学的"日常生活"因素及其凸显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结果,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具有选择性、指向性和策略性。新写实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再生产性"、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推崇,对日常满足的平庸化、一般化叙事,确立了日常生...
关键词:“日常生活” 新写实小说 意识形态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强国语境下文化立国的逻辑、现实与战略被引量:7
《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71-175,共5页卢衍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ZW060);"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1-085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1WD79)
文化立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文化立国的逻辑是现代性、全球化与超越性的文化自觉,文化立国的现实是从核心价值到道德秩序的重建,文化立国的战略是实现从中国形象到文化实力的转变。
关键词:文化立国 文化自觉 核心价值 道德秩序 中国形象 文化实力 
家庭伦理剧的类型融合与文化诉求——论电视剧《咱家那些事》的叙事策略
《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5期102-105,共4页卢衍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ZW060);"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1_085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J11WD78)阶段性成果
从《渴望》开始,中国家庭伦理剧从无类型意识,到有类型意识,再到类型成熟,是产业化、艺术化等多重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类型剧要处理好资本诉求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商业价值的同时追求类型突破,避免模式化、同质...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叙事策略 文化诉求 电视剧 艺术创新 《渴望》 商业价值 审美疲劳 
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中的王朔现象
《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56-59,共4页张伯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批准号:08BZW060)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资助编号:200803082)成果
王朔现象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他勾连着革命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复杂关系,他维系着文学与传媒、文学与市场的新型关系,表征了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权力、市场、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化再生产的...
关键词:王朔现象 90年代 社会转型 
抵抗现代性的寓言——重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被引量:3
《文艺评论》2010年第6期70-73,共4页张伯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批准号08BZW060)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成果(资助编号200803082)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其思想的深邃和形式的独特,在90年代甫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高度关注、争议,随着时间流逝,毫无疑问,它业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①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多少受到西方哲学界“语言学转向...
关键词:《马桥词典》 韩少功 现代性 20世纪中国文学 “语言学转向” 重读 寓言 长篇小说 
无疆界写作——重读张承志《心灵史》被引量:3
《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4期50-56,共7页张伯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批准号08BZW060)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基金资助成果;资助编号200803082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是90年代文学的重要收获。①无论从丰厚的思想容量还是从跨文体写作的形式来看,它都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90年代的评论家们解读该作关注的焦点往往是精神价值层面:信仰精神、理想主义、终极关怀、苦难意识等。
关键词:哲合忍耶 心灵史 张承志 黄土高原 宗教信仰 跨文体写作 理想主义 文学 方法论 历史学 
1980年代“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的文化分析被引量: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张伯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转型研究>(08BZW060)
从男性气概、男性主体的角度论述198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面向,能够看出"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如何表征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通过发掘文学文本中的社会文化要素的文化分析方法以及文学文本与其他社会文本、场域的互证分析,能够发...
关键词:1980年代 “男子汉”文学 中国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